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校傲荆楚·大咖谈新③丨对话湖北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王贤保 >> 正文
校傲荆楚·大咖谈新③丨对话湖北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处长王贤保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齐一璇通讯员何顺进、刘怀元、吴珊)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背景下,湖北大学抢抓新工科建设机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创新答卷”。长江新区校区建设全面提速,5个新工科学院拔地而起;微电子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人工智能学院获批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获浙江聚弘凯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3000万元经费支持……新工科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大学通过“学科交叉融通、深化产教融合、聚力科教融汇、加速数字融入”,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链。在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建产教融合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先后投入约7.9亿,还将投入5.1亿建设智能传感创新中心、生物制造基础设施一体化升级平台等,为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新工科“新”在何处?湖北大学为什么要“布局新工科”?
王贤保:新工科之“新”,在于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重构学科生态链。新工科要求我们打破界限,组建“联合舰队”。
在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湖北大学以前瞻性的视野和果断的行动,布局新工科。
这是湖北大学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面对“双一流”建设重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挑战,学校必须向新而行,打好转型发展的“背水一战”。同时,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武昌校区原有的空间资源未来将无法满足新工科建设需要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科研设备和更强的产业支撑的需求,这也是学校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现实需要。
基于此,学校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和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以“固本培新”为理念,开始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之路。在巩固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围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需要,于2022年9月先后成立了微电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个新工科学院。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九个新工科专业。
这些学院在新型存储器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长江新区校区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主阵地,正从单一通识教育功能向综合性实体化办学功能转型,重点聚焦新工科建设发展,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高层次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合基地、国际科技合作与创新示范园区。
武昌校区则聚焦哲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理科等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文科建设发展,两校区相互呼应,共同推动着湖北大学向更高水平迈进。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新工科学院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工程师?
王贤保:打破壁垒不是“物理组装”,而要催生“化学反应”。
新工科建设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关于新工科的建设要求,重点突出四个“融”。
学科交叉融通: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如2024年,人工智能学院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聚焦人工智能与传感技术交叉领域,培养智能系统开发及物联网应用人才,支撑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形成“校区即城区、城区即园区”的产教融合新形态,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聚力科教融汇:高起点、高质量建设长江新区—湖北大学高等工业研究院、校企联合实验室、中试平台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攻关与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应用。高端人才集聚(吸引国际顶尖学者及留学生)、国际学术交流等,寻求国际合作,引入国际资源。
加速数字融入:将智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数字教学资源库、AI辅助教学与评价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新工科建设。
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跨界贯通与实战驱动。
项目制主导学习:围绕行业产业痛点及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采用“项目制”,确定本科生毕业设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驱动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创新。
本研贯通培养:推行“本研融通”培养,学生大一进入教师课题组。构建本博直读/本硕连读纵向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建立动态选拔与分流机制,打破学段壁垒,重构课程体系;科研训练体系全程贯穿、阶梯递进,创新导师制,多维指导与资源协同。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新工科各学院拥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优势。它们如何共同为长江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它们有哪些发展目标和规划?
王贤保:我们的愿景是,让湖北大学成为撬动区域创新的战略支点,让校区建设和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长江新区是武汉建设中部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中部崛起的亮点板块,是湖北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棋眼”。以新工科为主体的湖北大学长江新区校区汇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微电子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优势跨界融合,与长江新区“人工智能”“现代化工及能源”“先进材料”“大健康”“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为服务长江新区“132”产业体系(枢纽经济+低碳、健康、智造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高校赋能。
下一步,学校将与长江新区加强战略合作,搭建校地定期联席会商机制,就校地合作、基本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校友招商等工作定期会商,加快推进长江新区校区建设,为学校服务地方,尤其是长江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实招、见实效。
在这场专访中,“国家需求”“跨界融合”“高校赋能”成为高频词。湖北大学的新工科建设,正以超常规的布局打破学科藩篱,以深层次的融合激活创新动能,书写着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精彩篇章。随着长江新区校区的加速建设,这片新工科“试验田”必将结出更多硕果。
【责任编辑: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