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智慧赋能“绿野模式”,三万亩麦田奏响“知天而作”新乐章 >> 正文

智慧赋能“绿野模式”,三万亩麦田奏响“知天而作”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5-07-26 23:16:14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姚双玉潍坊报道

骄阳如火,麦浪翻金。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托管的3万亩麦田迎来收获季。往年此时,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早已扎进地里“连轴转”,如今,他倒有了闲暇时间接受采访,还开起了玩笑:“多亏了这些智慧设施,才能腾出功夫跟你们拉拉呱!”一句轻松调侃,道尽了智慧农业在他心中的分量。

远处田垄间,在金黄的麦浪与智能装备的交响中,“绿野模式”正悄悄改变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图景。

进两步,退一步

从1.0到4.0进阶

一直以来,土地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承担着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生活的重要功能。然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农村土地碎片化、抛荒化问题日益凸显,既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制约着农民增收致富。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新路径,通过“化零为整”整合分散地块、发展规模化经营模式,才能激活土地潜能、重塑乡村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从农机服务起步,发展到全链条土地经营服务,创造了一条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股份合作社,再由村级合作社将土地整体托管给绿野合作社统一经营,形成“农户+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的三方共赢路径,也就是“绿野模式”。

今年3月,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知,公布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潍城区发展和改革局提报的《创新绿野合作模式,奋力把地种得更好》案例榜上有名。在采访中我们得知,“绿野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用马建海的话来说,就是“进两步、退一步,这样一路走来的”。

创业初期的1.0版本中,合作社仅向农户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土地仍由农户分散管理,最终只整合了五六百亩“补丁田”,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半年后宣告失败还损失了十几万元。随后合作社转而尝试2.0版本,通过吸纳合伙人入股,流转千余亩土地统一经营,迈出了集约化的重要一步;为了吸引更多村民加入,3.0版本合作社又创新性地推出“社村联合”模式,村民以每亩800元作价入股村集体,合作社承担种植投入,村民、村集体和合作社的收益按5∶2∶3的比例进行分配。然而,“赚则分红、亏则保本”的模式,仍难以满足部分村民对稳定收益的期待。痛点催生变革,绿野合作社推出4.0版本,参照历史最高收益,以每亩1200元的固定价格支付,这一举动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既保障了他们“旱涝保收”的安全感,又保留了合作社自主经营、应对市场的灵活空间。

马建海告诉记者,“绿野模式”的一路探索与成功离不开潍坊的托举。潍坊市、潍城区相关部门及所在望留街道不仅在政策、项目上给予扶持,相关领导还经常主动上门协调资源、提供政策、解决问题。2022年6月,潍城区委向潍坊市委报送了《绿野模式:“把地种得更好”的潍城实践》专题报告,目前该模式正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为解决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如今,绿野合作社托管的土地达到了3万亩,2.0、3.0、4.0版本并存,各占三分之一,经营范围覆盖了潍城、坊子、安丘、高密、诸城等多个县市区,曾经零散抛荒的“巴掌田”正化作金色的希望田野。

智慧赋能降本增效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农业是一个受天气、土壤、水分等各种因素影响极为显著的产业,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往往只能凭借经验和直觉应对复杂变量,“靠天吃饭”道尽了其中无奈。与此同时,地价成本、用工成本的攀升,倒逼着绿野合作社技术创新。

“农业生产必须要上智能设备”,这是马建海摸索绿野模式并不断进阶之后得到的答案。“原来老百姓大面积种地,一亩地产1000斤小麦就很不错了,但我们现在有3万多亩地,都保证过1000斤很难,所以新时代农业发展必须用智慧助力,一是靠智慧化的管理平台,二是靠智慧化设施。”马建海说道。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入农业领域,绿野合作社找到了破局之道。围绕智能播种、数控飞防、智能苗情长势田间监控、实时监测农田中的气象要素、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方面进行了智慧粮田建设的探索,打造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的“互联网+智能农机”模式。

从播种到收获,智能设备如同田间“新农夫”,在各个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整地播种时,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的拖拉机与数字精量播种机协同作业,通过厘米级定位精度,实现精细整地、精准施肥;植保环节,无人机群在AI算法规划的航线指引下,以恒定高度与速度喷洒农药,不仅实现“人药分离”保障作业安全,更将防治效率提升数十倍;遥感监测技术如同“千里眼”,实时采集苗情、虫情、墒情等数据,为生产决策提供精准依据;远程控制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则化身“智慧大脑”,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节灌溉量与施肥配比,节水省肥……在智慧农业的体系下,粮食种植逐渐变得可监测、可分析、可调控,让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

智慧的介入把每一寸土地的耕作都化作可量化的精准运算,这样一来,不仅让种地彻底告别了“差不多就行”的粗放模式,人力成本也随之而降。“以浇地为例,原来两个壮劳力用老办法浇地,一天最多能浇5亩地,后来有了卷盘式浇地方法,进行大水漫灌,但效率也不高,我们3万亩地全浇一遍要耗费小一个月的时间。农业生产节点性很强,时效性要求高,刚开始我们会雇很多人去浇地,现在完全不用那么麻烦。”绿野合作社专家郑以宏解释,现在浇地只需要管理员拿出手机,设置好喷枪并进行计时,就可以进行浇水,还可以选择是否加肥、大水或小水。现在,绿野合作社经营的3万亩地中,有1万多亩已经安装了立杆自动化浇水设施,预计今年将覆盖至2万亩。

在智慧的加力下,“靠经验吃饭”的传统农耕,正在重构为“用数据种地”的精准艺术。“我们今年的小麦一亩地能平均增产300斤,高产田地每亩能到1400多斤,还有1600多斤的呢!”郑以宏的脸上满是自豪。

“种-管-收”全智慧

万亩粮食管理进退裕如

前几年麦收季的连绵阴雨,抢收不及、晾晒无望、烘干乏力,粮食安全与经济效益面临双重威胁,常常愁得马建海如热锅上的蚂蚁。而此刻面对3万亩麦田的收割季,他却淡定从容,不远处,占地2万平方米的粮食仓储烘干中心正轰鸣运转,金灿灿的小麦正被一车一车地快速送入烘干塔,经过机械化处理之后,小麦的含水量即可达到入库标准。这座由绿野合作社投资两千多万元建成的粮食应急烘干中心,每日可处理2400吨小麦,相当于5000亩麦田的收成。

中心搭载的全流程智能管理系统,让复杂工序化繁为简:从湿粮入库、低温烘干到密闭仓储,仅需两名操作员在中控室轻点面板即可完成。粮仓内部,智能温控系统与物联网监控网络24小时严密值守,一旦探测到温度异常或湿度波动,系统瞬间触发声光报警,并将信息精准推送至管理终端。该烘干中心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合作社自身需求,还能辐射周边县市区,提供粮食烘干仓储服务。通过专业化粮食仓储管理,储粮损失率从8%降至3%以下,既提高了粮食品质,又通过调节销售时间实现增值收益。

“现在可以灵活安排昼夜收割,刮风下雨都不愁。”马建海的话语中透着掌控全局的自信,下雨仓储的玉米赚钱,不下雨麦子赚钱,粮食价格高了卖粮食赚钱,价格低了存粮食赚钱,智慧农业让绿野合作社手握“晴雨双赢”的主动权。

这份进退裕如的底气,源于绿野合作社对耕、种、管、收全生产链的智慧化革新。智能设施的广泛应用与智慧管理系统的深度介入,彻底颠覆了传统农耕模式,这些科技力量不仅让农事操作告别“经验主义”,更赋予粮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智能化调控生产节奏,麦收不再受天气掣肘,粮食仓储实现动态管理,真正让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在数字浪潮中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尽管智慧粮田带来了显著效益,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马建海坦言:“目前数字设施缺乏统一标准,各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各家系统自成一体,像说着不同方言,难以顺畅‘对话’,建设一个打通全链条、融合多源数据的综合性大平台难度也很大。”但对于未来的发展,他依旧信心十足,“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虽然现在还有不少困难,但我们肯定能克服。”

从人工作业的艰辛摸索,到数据种地的智慧交响;从零散“巴掌田”的闲置,到三万亩“金畴”的壮阔织锦,绿野合作社十余年的蜕变历程,也是中国农业在时代浪潮中奋勇前行的缩影。

当北斗卫星为农机引航,当无人机在麦浪间谱写绿色诗行,当智慧中枢让每一寸土地焕发精准潜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粒粒饱满的麦穗之上,乡村振兴的希望正在拔节生长,那沉甸甸的收获里,闪耀着科技赋能农业的光芒。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