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郭德纲被央媒连续点名,于谦这话印证了什么? >> 正文

郭德纲被央媒连续点名,于谦这话印证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25 23:16:57 来源:爱玲dp

你说郭德纲这人啊,真是活成了很多人想要的样子。

前几天人民日报又提到他了,不是批评,是夸!这让我想起于谦老师之前说过的一句话:“幸亏郭德纲这样,要是像我这样的话,早就没有德云社了。”现在看来,于谦这话说得真准。

从天津小子到相声大师,这条路有多难走?

咱们先从头说起。郭德纲这人打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8岁那年,别的孩子还在家里撒娇呢,他就开始学艺了。在天津红桥俱乐部,小郭德纲坐在台下看演出,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时候他跟着高老师学评书,嘴皮子练得贼溜。后来又拜了常宝丰先生为师,专门学相声。你别说,这孩子还真有天赋,第一次上台演出就把观众给逗乐了,掌声那叫一个响亮。

到了北京才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怀着一腔热血,郭德纲跑到北京闯荡。结果呢?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

那时候的北京,相声行业正在走下坡路,传统剧场少得可怜。郭德纲这个外地来的小子,没名气没关系,只能从最底层干起。

他在北京租了个破平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最惨的时候连房租都交不起,房东在外面砸门,他躲在屋里大气都不敢出。

为了填饱肚子,郭德纲到处跑场子唱戏。嗓子唱得生疼,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赶紧往家赶。可那时候兜里比脸都干净,别说打车了,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只能两条腿走回去。

有一次走到半路,看见那些高楼大厦灯火通明,想想自己的处境,郭德纲终于绷不住了,蹲在马路边就哭了起来。那种委屈劲儿,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

橱窗表演:为了生存,脸面算什么?

日子过不下去了,郭德纲听说安徽卫视有个挑战节目,要求嘉宾在透明橱窗里待48小时,还得表演才艺。为了那点出场费,他咬咬牙就去了。

想象一下,一个大男人被关在透明玻璃房子里,外面一圈人看热闹。郭德纲在里面扯着嗓子说相声,手舞足蹈地比划,就为了吸引观众注意。

有人问他怎么上厕所,他拿起泡面桶示意了一下。人群里顿时笑成一片,那种笑声刺耳得很。那一刻,郭德纲的自尊心被踩得稀巴烂。

到了36小时,他实在受不了了,拎着行李箱就要走人。不过节目组让他看了看留言板,纸条上写满了陌生人的鼓励话语。其中一句“16号我们来接你”,彻底戳中了他内心最软的地方。

郭德纲又回到了橱窗,把地上的东西重新收拾好。这一坚持,不仅完成了挑战,还得到了一份主持人的工作。

遇见于谦:惺惺相惜的知音难求2000年,郭德纲和于谦第一次搭档演出《栓娃娃》。两人配合得那叫一个天衣无缝,观众反应特别好。

郭德纲当时就看出来了,于谦这人不简单。语言的分寸感、节奏感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挑不出一点毛病。

不过那时候于谦有份稳定工作,德云社经济状况也不太好。郭德纲心里清楚,跟着自己只能吃苦受罪,所以一直没好意思开口。

直到2004年,德云社总算有了起色,于谦这才正式加入。从那以后,两人形成了完美的“一捧一逗”组合,配合默契得像一个人似的。

2010年的危机:郭德纲的“狠辣”一面2010年,德云社经历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外界质疑声一片,都说郭德纲手段太狠。

这时候于谦站出来力挺他,说了那句经典的话:“幸亏郭德纲这样,要是像我这样的话,早就没有德云社了。”于谦这话没有刻意拔高郭德纲,他懂得,郭德纲身上的那股狠劲儿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央媒点名:从质疑到认可的华丽转身你看,风水轮流转。如今的郭德纲不仅站稳了脚跟,还得到了官方认可。

人民日报发了篇《那一年岳云鹏14岁,郭德纲26岁》的文章,一下子就获得了十几万点赞。今年五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还专门报道了德云社的韩国巡演,说这是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

最近记者采访郭德纲,问他有没有计划让德云社长期在海外发展。郭德纲先夸了夸记者的问题,然后把话筒递给了于谦。

轮到自己回答时,他来了句:“海上会有风浪船会晃,别的倒没事,就是表演时扶桌子的次数都比平时多一些。”

你瞧瞧,这就是郭式幽默。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能随时随地说相声,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热爱”真不是装出来的。

成功背后的思考: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从一个连房租都交不起的北漂,到如今的相声界领军人物,郭德纲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的热爱能支撑人走过最黑暗的时光。如果郭德纲只是为了赚钱,早就改行了。正是因为对相声发自内心的喜爱,他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咬牙坚持。

再就是,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儿。郭德纲遇到了于谦这样的知音,两人相互成就,才有了今天的德云社。

现在的郭德纲还是那个郭德纲吗?

有人说郭德纲变了,变得商业化了。也有人说他没变,依然保持着对相声的纯粹热爱。

我觉得人都会变,但核心的东西没变。郭德纲现在确实是个成功的商人,德云社也是个大企业。可你看他接受采访时那种“随时随地说相声”的状态,就知道那份初心还在。

于谦说得对,郭德纲是个特别执着的人,爱好不多,但对相声特别热爱。这份执着和热爱,支撑着他从天津的小剧场走到了人民大会堂,从被人嘲笑走到了被央媒点赞。

结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橱窗时刻”说到底,郭德纲的经历其实挺普通的。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到大城市闯荡,遇到挫折,差点放弃,最后坚持下来获得成功。

但他特别的地方在于,在最屈辱的“橱窗时刻”,他选择了继续坚持。那句“16号我们来接你”给了他力量,也给了我们启发:有时候,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现在想想,如果当年郭德纲真的中途退出了橱窗挑战,还会有今天的德云社吗?还会有那么多人因为他而爱上相声吗?

人生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橱窗时刻”。那时候,你会选择逃避还是坚持?

你觉得郭德纲的成功,运气和实力哪个更重要?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橱窗时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