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看毕节市儿童福利院走出“博士闺女”的三次人生选择 >> 正文

看毕节市儿童福利院走出“博士闺女”的三次人生选择

发布时间:2025-07-25 05:03:12 来源:当代先锋网

7月15日,当马小娜接过邮递员送上的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毕节市儿童福利院一片欢腾!

孩子们、老师们用拥抱代替掌声,从眼角滴落的热泪,熨烫着她那颗受伤却不屈的心。

“这是我们儿童福利院正式运行12年来,养育的第一位博士‘闺女’!”福利院院长吕庆激动地说。

马小娜,这个不幸的毕节姑娘,在遭遇家庭重大变故后,选择了坚强,于逆境中与命运抗争。在一次次人生选择中,坚定理想信念,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篇章。

第一次选择,14岁走进福利院,为了读书改变命运

“曾经,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我也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宠爱和呵护下,度过了快乐幸福的童年。”那时候的马小娜成绩优异、勤劳能干、听话懂事,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然而命运给了马小娜重重一击,初一那年,准备期末考试时,突然接到了爸妈意外离世的噩耗。“我记得,那个时候的我只觉得全身轻飘飘的,周围的风吹得我刺骨的冷,不知所措、绝望、失去方向充斥着我,我想,我根本没有勇气独自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父母的离去,让马小娜过早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残酷,每个学期结束后,最担心的是下个学期还能不能继续读书。因为年迈的爷爷奶奶没办法挣钱啊!初三时,奶奶病逝,看着年迈的爷爷,14岁的马小娜陷入了绝望。

当地有关部门了解马小娜的情况后,告诉马小娜,她符合到毕节市儿童福利院生活的条件,在那里,她可以继续读书。

“说实话,我害怕进福利院,害怕贴上孤儿的标签。但一想到进福利院可以继续读书,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就告诉自己,害怕也得接受。”马小娜说。

2013年秋天,14岁的马小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毕节市儿童福利院,看着陌生的环境,马小娜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和害怕,那一晚,她蒙在寝室的被子里偷偷哭泣,直到睡去。

为了让马小娜尽快适应“新家”,福利院安排了两个老师和马小娜结成对子,一个负责教育,一个负责心理辅导。“我明显感觉到她的抗拒,她每次从学校回到福利院,我都会抱抱她,摸摸她的头,和她散步聊天,听她倾诉,慢慢打开她的心结。”心理老师胡秋菊说。

“我们会定期不定期到学校,走访班主任、科任老师、同学、室友,了解她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看看有啥困难,尽可能地为她提供帮助。”负责教育的李维国老师说。

2014年冬天,马小娜的生日快到了,她坐在学校寝室里,失落地想:爸爸妈妈不在了,不会有人想起了。

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回到福利院,院里给她准备了生日蛋糕,唱起了生日歌。那一刻,马小娜心里的冰开始慢慢融化。

进院后,马小娜特别节约,福利院给她的生活费,她会想方设法省下来,买学习用具、学习资料之类。院里担心她过度节约影响长身体,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她送去所需的学习用具和牛奶、面包等。

进入高中后,胡秋菊租住的地方离马小娜读书的学校近,就随时买点水果带给她。“天冷了,我买保暖衣服时,也会给她买一套。我还把她带到我的家里,介绍给我的家人。”胡秋菊说,她把小娜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妹。

终于有一天,马小娜封闭的心门打开了,胡秋菊到学校看她,她大方地给同学们介绍:这是我们福利院的秋姐。

在福利院“哥哥”“姐姐”的关心关爱下,马小娜放下心理包袱,深知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于是变得更加自律、自立,拼命学习,不断钻研课外的书本、试题,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通过了高考“独木桥”。

第二次选择,高考填报中医专业,为了更好服务社会

高考过后,填报志愿成了多数家长学子头疼的问题。马小娜没有父母帮忙斟酌,多年形成的自立自强的性格,让她早已有了打算,和福利院“哥哥”“姐姐”商量后,填报了中医学专业。

得知马小娜的选择,有些同学劝告她:小娜,学医很累,你上高中已经这么苦这么累了,为啥不选一个相对轻松点的专业?

选择学中医,马小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爷爷懂医。在老家的大山里,爷爷经常上山采一些中药回来,给村里的群众看病。从小耳濡目染,心里就生出了学习中医的兴趣。”

“最重要的是,中医作为我国医学的瑰宝,能够让我开启救死扶伤的大门,我想,这是我能报答党和国家的可行途径。”就这样,马小娜走进了福建中医药大学。

走进大学校园,马小娜拼命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夯实基本功。别人学习,她学习,别人玩耍,她依然在学习。先后获得了“校一等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李先生华侨奖学金”等奖项,并取得了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继续深造。

在大学,马小娜不断尝试进入社团、学生会等,更多去和同学、老师接触,慢慢地锻炼个人组织、应变和交际能力,并相继荣获了“福建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校优秀青年志愿者、“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等称号。

第三次选择,大学选择入党,为了以身作则多做奉献

“对党的懵懂认识,源于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经过家门口的故事,讲他那一代人儿时的生活水平和我们现在的差距。”马小娜说,每每这时,她总能听到爷爷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也想起了儿童福利院的教育。

走进大学校园后,马小娜明白,如果不是党和政府,她根本不可能有继续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于我而言,遇见党,就像找到了新的依靠,是党给了我从逆境中新生的机会,让我在求学的道路上没有了后顾之忧。

于是,马小娜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就必须以身作则,为社会多做奉献。”马小娜说。

大一时,马小娜就积极递交了入党申请,但是没有通过。马小娜并不气馁,之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党的相关知识,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大二时,马小娜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经过两年的考验,大四时,马小娜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清晰记得入党宣誓的那一刻的感觉,就像我又有了新的依靠。”马小娜说。

入了党,马小娜学习的动力更足,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她更加废寝忘食学习各项科研技能,多次获得了校一等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并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数篇。

对于即将开启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活,马小娜充满期待。对于未来的选择,马小娜说:“回贵州吧,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会一边专注于科研,一边临床诊治,将自己所学用于救死扶伤。回报社会,回报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朝政

编辑汪瑞梁

二审谢朝政

三审李凯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