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黔西南兴义上榜全国两个榜单,旅居客说:“这里是理想之地” >> 正文
黔西南兴义上榜全国两个榜单,旅居客说:“这里是理想之地”
“这里的美从不重复。”7月13日,刚回复完线上客人咨询的樊凯放下手机,望着窗外的风景感慨。2018年夏天,来自广州的他和妻子初访兴义,便被黔西南州万峰林的壮丽景观与清新空气打动,“那一刻就萌生了定居的念头。”
同年,他们辞职创办浮生如梦民宿,7年间走遍玉皇顶、八卦田、马岭河、万峰湖等地,记录下四季变换的美景,也见证着更多游客由到此一游转为久居于此。
“仅玉皇顶我就去了20多次,每次皆因光影与心境不同而收获全新体验。”如今,在他们的民宿周边,越来越多的旅人选择停下脚步,融入当地生活,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被繁花环绕的兴义民宿。(图/杨雯)
今年6月,兴义同时上榜两项榜单。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与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联合发布《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兴义市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位列第44位;在第七部《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4—2025)》公布的全国康养百强县评选中,兴义再度强势入选。
两项殊荣,印证了兴义在生态保护、产业融合与宜居环境等方面的持续投入与系统建设取得的成绩。
地处黔、滇、桂三省交界的兴义,气候温和,年均晴好天数超200天,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万多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凭借“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最适宜人居城市”“中国绿色生态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等亮丽名片,兴义已成为众多旅居人士心中的“选择项”。
黔西南兴义湿地公园湖畔一角。(图/杨雯)
清晨,伴随着清脆鸟鸣,家住兴义市的石国洋开启了新的一天。5年前,石国洋从广州退休,本计划来兴义探亲旅游小住几日,却被家乡宜人的气候与舒缓的生活节奏所吸引,决定长住下来,他说这里是旅居的理想之地。
每天早上,小区林间的鸟鸣如同“天然闹钟”,准时唤醒晨曦。对石国洋而言,这种自然的热闹不仅不扰人,反而成为生活中的亲切陪伴。他常在天光微亮时下楼,沿着小区小径散步,顺便买菜,开启悠闲惬意的生活节奏。
从石国洋家出发,沿着马拉松赛道朝万峰林方向前行,一路可见晨练的人群、奔跑的跑者、热气腾腾的羊肉粉摊,以及穿行在石板路上的老人……城市与自然、生活与烟火,共同勾勒出一幅鲜活、和美的人居图景。
黔西南兴义万峰林景区一角。(图/杨雯)
兴义的康养优势不仅体现在气候和生态,更体现在城市服务能力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区别于对流量的依赖,兴义始终坚持“质量优先、特色取胜”路径。以“万峰林马拉松”为代表的文体旅融合项目,将刘氏庄园、将军峰、锦绣田园、下纳灰村等几处独具特色的景观和村寨串联起来,形成独具辨识度的精品赛道,有效辐射带动了沿线乡村民宿与文创产业。
“我们正推动‘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社区’,通过高质量体育活动撬动文旅消费。”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黄炎表示,未来将持续提升住宿与接待服务能力,推动旅游经济从流量向“留量”转变。
数据显示,2024年兴义接待游客总量同比增长10.32%,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0.84%,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连续3年稳居全国前20位。
三角梅是兴义市花,四季常开色彩热烈,如同这座城市的热情与生命力。(图/杨雯)
这份成绩背后,是城市统筹谋划与政策支持的系统支撑。
今年7月,黔西南州就旅游旺季作出专题部署,聚焦资源整合、客源拓展、服务升级三方面,系统推进旅游接待能力和市场转化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擦亮“康养+旅游”的城市名片。同时,兴义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力,不断完善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当石国洋在鸟鸣中漫步,当樊凯的镜头定格峰林晨曦,兴义的故事正被更多追寻诗与远方的人续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雯杨瑶
编辑宋洁
二审张恒
三审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