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报告》蓝皮书研究项目在京启动 >> 正文
《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报告》蓝皮书研究项目在京启动
[北京,2025年7月17日]在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儿童福祉日益成为社会核心关切的背景下,由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北京慈幼儿童福利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报告》蓝皮书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该项目致力于打造中国首个系统性梳理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政策及服务体系的专业研究平台,旨在推动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向普惠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蓝皮书项目也是“向阳而生”心理健康公益项目共建伙伴网络平台启动的系列研究项目之一。
北京慈幼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理事长高华俊主持会议
本次项目启动暨研讨会汇聚了近二十位来自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研究机构、高校、医院、公益机构、媒体单位的权威专家与机构代表,共同聚焦中国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徐晓新致辞
凝聚共识:构建标准体系,打通服务网络
会议由北京慈幼儿童福利研究中心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理事长高华俊主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徐晓新、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洁、凤凰网副总编辑侯春艳分别致辞。三位嘉宾一致提出以《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报告》蓝皮书为起点,整合学界理论、政策梳理、实地案例与国际经验,构建可推广的国家标准体系。同时打通政府、公益、学术、媒体、一线机构网络,补齐资源短板,让隐性需求被看见、专业服务可触及,共同为中国儿童心理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周洁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主管田园在会上介绍,该蓝皮书项目将系统梳理我国“十四五”期间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成就与政策演进,结合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与服务实践,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建议,以期填补国内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她指出,蓝皮书项目将锚定政策建言与行业推动双目标:一方面为儿童心理健康国家标准体系提供证据与方案,另一方面提炼可复制的服务模式,助力跨部门、跨地域、跨学科生态系统建设。
凤凰网副总编辑侯春艳致辞
深度研讨:权威专家共议挑战与路径
与会专家围绕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宋文珍、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姜雯等专家深入分析了儿童心理健康政策的演变历程、服务现状及干预难点。专家指出,蓝皮书应为部门协同机制提供制度蓝本,并输出“家校社医”一体化、人人可及的中国路径,在全球框架下贡献中国经验。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宋文珍进行主题发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蔺秀云、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研究员张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项目顾问许文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张劲松则针对蓝皮书的研究框架与选题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家们强调,当前蓝皮书的紧迫价值在于回应社会高度关切,并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验证的数据与方法。
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姜雯进行主题发言
会议还特别设置公益组织参与儿童心理服务的专题环节,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国际合作部部门负责人王倩、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广东日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真分别代表机构分享了基层服务实践的经验与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分社编辑桂芳对蓝皮书编写规范及常见问题进行解析,强调蓝皮书需强化智库功能,突出实证性与政策影响力,以提升皮书权威性与社会效能。
未来图景:专项研究筑基协同生态
据悉,《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报告》蓝皮书项目由国际救助儿童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发起,计划于2026年底前正式发布。项目将整合医疗、教育、公益、媒体等多方资源,重点针对儿童焦虑、抑郁、校园欺凌、数字沉迷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与典型案例剖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与服务模式。
与会专家及嘉宾合影
儿童心理健康是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议题。此次蓝皮书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国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迈出了关键一步,为促进跨部门协同合作、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与支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