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拿年龄说事儿的浅薄与惰性 >> 正文
拿年龄说事儿的浅薄与惰性
7月9日,相声表演艺术家杨少华因肺衰竭逝世。
作为相声界蔫哏的代表,主演过都市生活喜剧《杨光的快乐生活》的演员,杨老的离去,肯定是演艺圈的一大损失。在业内的地位究竟如何,姑且不去评论。但他在耄耋之年仍然能够活跃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快乐,光这一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过,由于其子杨议前期与德云社的那点事儿,一直余波未尽。因此也就总有看热闹的想借机爆点料,赚一波流量:老爷子去世当天的上午,大热的天,杨议还推着父亲去参加某餐厅开业的剪彩。他本来身体就非常不好,临了,还在被儿子当摇钱树使。
于是,关于杨老五“不孝”的言论四起,“要钱不要命”的说法似乎也是板上钉钉了。
“孝”与“不孝”,从来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子女的数量、工作性质、经济条件不一样,尽心尽力是原则,做到什么程度没有一定之规,外人其实不便置喙。这就是所谓的“久病床前无孝子”。
不了解内情,动辄拿起道德的棒子说三道四,本身就有问题。我关注的重点是,杨少华先生生于1931年,在1944年的时候,成为相声名家郭荣启的学生。1951年进入天津南开区曲艺团,正式成为专业的相声演员。
也就是说,杨先生享年是94岁,从业也已经74年了。他还出现在2019年北京卫视春晚的舞台上,参演了冯巩和贾旭明主演的小品,尽管出场时间不多,但87岁的高龄,仍然精神矍铄,状态极佳,不也是让人高兴、钦佩的事儿吗?
别的不说,94岁了,还能出席社会活动,发挥余热,又有何不可?难道躺在病床上让儿女寸步不离地照料,才是常态吗?
拿年龄说事儿,喜欢给不同年龄的人贴标签,其实是一种认知的浅薄与思维的惰性。如果再有些歪心思,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6月30日“济公入党”的新闻看了吗?
92岁的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被问起为什么年过九旬还要入党,游本昌提起一个让他铭记了一辈子的日子: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6岁的他目睹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信仰的种子在心中扎下了根。从事文艺事业70多年,游本昌虽有入党的心愿,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我时刻反省自己,时刻要求自己,并时刻准备着听从党的召唤”。
终于,他于91岁高龄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份入党申请书足足写了21页。
还记得2023年的电视连续剧《繁花》吗?游本昌老师在剧中扮演爷叔这个角色,90岁了,敬业精神感染了剧组的所有演员。
这样的表现和活力,给他贴上“老年人”的标签都似乎不合时宜。
再说说被国人严重娱乐化的大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吧。
1922年出生的杨教授,今年已经103岁。看过不少资料,都认为他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很多领域的贡献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只是因为他加入了M国国籍,并且长期把他与邓稼先相比,所以即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名蜚声海内外,但对他的评价也是褒少贬多。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国内,并在82岁上娶了28岁的翁帆后,各种八卦话题就从来没停过。其实,多年来,杨振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报道的相对少了些而已。
何况,太多的人喜欢化身娱乐记者,对他本人私生活的兴趣,远远要超过其他方面。
一个已入暮年的老人,身上的标签应该是坐轮椅、晒太阳,与一个在年龄上等同于自己孙辈的女子结合,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
其实,年龄既不是生活的羁绊,也不应该成为事业的障碍,既不要给自己设限,也不必太在乎别人画的圈。
画家米开朗琪罗,89岁时雕刻了耶稣殉难图;毕加索一生都在画画,90岁时仍有佳作:作家哈特,85岁时完成单人没有停站的横渡大西洋飞行;
著名的舞蹈家葛兰姆,以95岁高龄完成生平第180件舞蹈创作;
剧作家威尔第,在80岁时,完成最受世人喜爱的一出歌剧——福斯泰夫的创作;
美国著名寿星画家哈里·莱伯曼80岁开始学画,101岁在洛杉矶举办个人画展。
……对很多生命力旺盛的人来说,年龄只不过是个数字,符号,从来不去过度在意它。而从本质上来讲,年龄也永远是一种心态,而不能成为“一刀切”的界线。有些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规定,也必然要因人而异。否则,不是浅薄,便是懒惰。
就像前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他们虽是夕阳而光芒四射,反观一些正值妙龄的青少年,却看上去老态龙钟。
这不得不让人惋惜和遗憾。
或许,我们应该警惕的,是网络上调侃的如下的现象:“满大街都是朝气蓬勃的老年人,沉默寡言的年轻人,以及生不如死的中年人……”(知人篇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