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天然冷泉+活水技术”双驱动|贵州鲟鱼“游”出全国第一! >> 正文

“天然冷泉+活水技术”双驱动|贵州鲟鱼“游”出全国第一!

发布时间:2025-07-16 00:00:26 来源:当代先锋网

7月9日,在黔南州惠水县贵州闽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依山傍水的基地里,连片鱼池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清澈的山泉冷水缓缓注入波光粼粼的池塘,鲟鱼或游弋觅食、或跃水呼吸,生机盎然的景象诉说着充满希望的致富故事。

这片充满活力的养殖景象,不仅是贵州生态渔业发展的缩影,更折射出喀斯特地貌独特水资源与科技创新碰撞出的产业火花。正是依托大自然馈赠的优质冷泉与自主研发的活水养殖技术,贵州鲟鱼产业实现了从“引种试验”到“全国领跑”的跨越,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对喀斯特冷泉生态密码的深度解码。

活水为媒:喀斯特冷泉的生态养殖密码

好山出好水,好水养好鱼。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全省河流长度超过10公里的河流有984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更有253亿立方米地下冷流水资源,大部分水温保持在16℃左右,加上全省众多水库深层水、河道水温常年保持在l5℃~25℃,水质、水温均适宜于鲟鱼的生长,发展鲟鱼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鲟鱼是水中的‘活化石’,对水温水质挑剔得很,这里的山泉水的温度刚好合适。”站在波光粼粼的鱼池边,贵州闽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真河俯身掬起一捧清水,“贵州依托喀斯特地貌独有的山泉水资源,创新发展出‘梯级活水养殖’模式,用山泉水养殖的冷水鱼高蛋白、低胆固醇,肉质细嫩,口感上佳,养殖的多出口东南亚地区。”陈真河说道。

在养殖基地,记者看到长方形水泥鱼池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池底以3%-5%的坡度倾斜,确保污物自然沉降排出。“单个鱼池面积控制在80-100平方米,水深1-2米,采用‘顶部进水、中央排水’的立体水循环设计,让每尾鱼都能均匀享受新鲜水源。这项设计使养殖密度比传统池塘提升3-5倍,亩产轻松突破万斤。”贵州农科院省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主任赵飞介绍。

谈及场地选址,赵飞强调:“理想的养殖区需满足三大条件:环境僻静、水源充沛且进排水便捷。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应不低于6.0mg/L,水源与鱼池有一定的落差,水流量不低于0.1立方米/秒,这样才能保障活水系统的高效运转。”

科技破局:从“养得活”到“养得好”的技术跃迁

贵州鲟鱼产量居全国第一,全国每5条商品鲟鱼中有1条产自贵州。截至2024年底,贵州鲟鱼养殖面积已达145万平方米,产量3.6万吨。这一增长态势的背后,离不开持续的技术突破与创新。

这份“领跑者”的成绩单,源于贵州对山区冷水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创新构建“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体系”,推动鲟鱼产业从引种试养阶段跃升至全国产量领先地位。目前这项核心技术已在全省推广,并于2025年入选贵州省十大主推农业技术名录,成为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平阳乡丹江村鲟鱼养殖基地,村民在捕捞成品鲟鱼

“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养殖密度大、产量高、管理方便和效益高等特点。其生产方式是在固定形状、规模的鱼池内,提供稳定的水流量,保证水交换量的条件下进行养殖生产。”赵飞介绍。

与此同时,自1998年将鲟鱼引进贵州并开展推广以来,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构建了全人工繁育及绿色高效养殖的完整体系;建立了精准水质调控系统,实时监测溶氧、pH值等6项核心指标;研发全周期营养配方,饲料利用率提升23%;创新孵化技术,仔鱼成活率突破85%,为贵州省单品鲟鱼的养殖推广作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省鲟鱼养殖由养殖方式粗放,设施装备落后,拼资源消耗、要素投入,转变为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技术储备,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步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全力推动我省生态渔业鲟鱼流水养殖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刘霆。

标准筑基:生态养殖到品牌出海的全链升级

目前,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已在贵州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以惠水县为例,当地“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展农业农村部健康示范场创建,加大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的认证力度,目前惠水“布塔尼”鱼子酱已经取得出口认证,冷鲜鱼品牌已经进入国内外市场。并积极推动惠鱼出山,将“布塔尼”鱼子酱、冷鲜鲟鱼销往迪拜、越南、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已销售越南市场鲟鱼100余吨,目前,订单稳定。形成了生态养殖与市场拓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广山区鲟鱼流水优质生态养殖技术,推动鲟鱼产业从‘单点养殖’向‘全链升级’跨越。”惠水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罗仕立介绍。

展望未来,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计划进一步推广健康高效的鲟鱼生态养殖模式,并同步开发高端产品如硫酸软骨素等,以实现贵州鲟鱼的高产与高质量协同发展。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抗病新品种,并发展鲟鱼深加工产业,以提升产业链价值,推动贵州鲟鱼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多元化、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据统计,全省9个市(州)共有150余家企业,200多户农户开展鲟鱼养殖,年产值超十亿元,贵州省已成为鲟鱼养殖和外销的新兴区域。另外,随着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产量快速增加,鲟鱼的经营和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结合休闲渔业,不仅能普及鲟鱼知识和文化,增进人们对渔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而且能提高养殖户收益,促进乡村发展。

从喀斯特山区的涓涓细流,到走向国际市场的黄金产业链,贵州鲟鱼产业的崛起,是生态优先、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随着科学养殖模式的持续推广和深加工技术的不断突破,这条“水中活宝”正游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云开

编辑钟明秀

二审梁圣

三审赵勇军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