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烟台业达医院骨三科:精准重建后交叉韧带,解除少年运动隐忧 >> 正文
烟台业达医院骨三科:精准重建后交叉韧带,解除少年运动隐忧
胶东在线7月15日(记者刘文琼)“膝盖好了很多!”术后查房时,16岁的少年小宇(化名)激动地向烟台业达医院骨三科的医护人员表示。然而,刚入院时,他和母亲还在担心因严重的后交叉韧带撕裂影响未来膝关节功能。所幸,骨三科医生团队通过自体腘绳肌腱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修复了他受损的韧带,让他今后可以无忧地恢复膝部日常运动和生活。
少年意外关节重伤,微创修复重建恢复韧带功能
小宇的受伤源于一次骑行意外。当他连人带车摔倒时,左膝重重磕在地面,剧烈的疼痛让他当场无法站立。送至烟台业达医院时,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后交叉韧带体部完全撕脱断裂,胫骨结节下沉,后抽屉试验显示胫骨平台后移达2.0厘米,属于最严重的3度撕裂,并膝关节不稳,同时膝部还伴有开放性伤口。
开放性伤口是个‘隐形炸弹’,一旦带着开放伤口做重建手术,感染风险会增加。根据小宇的情况,骨三科医生团队迅速制定分阶段方案:第一阶段先彻底清创缝合开放伤口,加强创面换药,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待伤口完全愈合、炎症指标恢复正常及膝部软组织损伤水肿期过后,再实施交叉韧带重建术。这种“先稳后治”的策略,既规避了感染风险,也为后续手术争取了最佳时机并利于后期膝关节的功能锻炼。
毫米级操作,在“神经血管雷区”中开辟通路
手术当天,麻醉团队精准实施椎管内麻醉,骨三科手术团队在患者左大腿中上段安置止血带,开始了这场“毫米级”的精细操作。术中,医生首先通过关节镜探查关节腔,确认后交叉韧带断端情况,随后在胫骨结节内侧做约3厘米切口,精准分离出半腱肌和股薄肌肌腱。“这两根肌腱就像天然的‘修复材料’,我们测量修整后的直径达到9毫米,完全满足全后叉功能重建需求。”小宇的主治医生王春生副主任医师说。
真正的考验是骨道建立环节。后交叉韧带的胫骨附着点紧邻腘窝处的血管神经束,这里被业内称为“手术雷区”——胫骨隧道定位偏差几毫米,就可能损伤胫神经或腘动脉,导致大出血及下肢麻木肌肉功能丧失。手术团队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开始了如同“在鸡蛋壳上刻花纹”的操作,全程在关节镜直视下完成,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专注与精准。
当肌腱通过牵引线被拉入骨道,医生们用特制的袢钢板及带鞘螺钉固定两端,关节镜下可见重建的韧带张力十足,前交叉韧带也保持自然形态、恢复张力。历时约2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自体肌腱显优势,长远康复有保障
“为什么不用人工肌腱而是用自体肌腱?”骨三科医生解释到,年轻人活动量大,自体肌腱重建有三大优势:一是生物相容性好,不会因此出现愈合的问题;二是愈合后强度接近原生韧带,能承受长期运动负荷;三是避免了人工材料老化变性的问题。
术后康复同样关键。骨三科医护人员为小宇定制了分阶段计划:术后1-2周进行踝泵运动和直腿抬高训练,防止肌肉萎缩;3-6周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练习,避免硬关节僵硬;6周后开始部分负重训练;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半年后逐步恢复慢跑、骑行等运动。“三分治七分练,关节部位的手术术后功能康复尤为重要,功能锻炼是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一环。”医生反复叮嘱,“但过早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肌腱松弛,必须严格遵循康复计划。”
技术实力护航,彰显专科特色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是运动医学领域的高难度手术,相较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其手术步骤多30%,手术时间长50%,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更是高出数倍。烟台业达医院骨三科凭借多年积累的关节镜微创技术经验,已成功完成近百例此类手术。
“我们始终坚持‘个体化治疗’理念,针对青少年患者的骨骼发育特点,优先选择自体肌腱重建,既保证近期疗效,也兼顾长远生长需求。”骨三科主任刘真表示。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烟台业达医院在运动损伤领域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于广大青少年,医生特别提醒:运动时要做好防护,摔倒时尽量用手臂或背部缓冲,避免单膝着地,“一旦受伤要及时就医,早期规范治疗是恢复运动功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