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潍坊昌乐:文化资源下沉闭环体系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 正文
潍坊昌乐:文化资源下沉闭环体系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大众网记者王帅通讯员崔明军刘宁宁潍坊报道
“大家的舞蹈动作要再舒展一些,要把咱舞蹈队的精气神跳出来,这样我们的整体效果会更好……”日前,在潍坊市昌乐县宝城街道“唯美·昌明”文化书院内,县里“牵线搭桥”请来的舞蹈专业老师,正耐心指导着昌乐骄阳艺术团舞蹈队。“从舞蹈指导到小品编排,再到演出上下台的调整,我们基层一有文化需求,县里就有‘搭桥’的好办法。”骄阳艺术团团长吕法春感慨不已。
这样的场景,正是昌乐县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缩影。该县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广泛组织各界力量,共同构建起优质文化资源承接、发掘、整合、下沉和评估改进的工作闭环,让文化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多元供给:编织文化资源“立体网”
昌乐县在文化资源供给上打出“组合拳”,构建起多元供给网络。一方面,优化部门单位供给,对宣传、文旅、妇联等21个部门单位的资源进行动态梳理,建立涵盖政策理论、非遗传承、体育健身等10类资源的目录清单,让文化资源“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升级政企合作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文化公司承包基层文化配送,如“公益电影下乡”“一年一村一场戏”等,每年开展送文化下乡4000余场次。此外,还积极扩大社会组织供给,发掘全县80余家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建立资源目录和清单并纳入全县文化资源库,支持社会力量为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
畅通通道:搭建资源下沉“高速路”
为了让优质文化资源顺畅地流向基层,昌乐县打通了资源下沉的“物理通道”和“数字通道”。在“物理通道”方面,由昌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通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对文化资源与群众需求进行匹配,定期形成资源配送清单,协调服务提供方直接送达。在服务过程中产生了“非遗社区巡展”“昌乐大舞台巡演”“文化背包客教学”等灵活组织形式。在“数字通道”方面,推出线上图书馆、非遗手艺直播、数字喇叭村村响等产品,正在开发县级融媒社区频道,探索建设“云端书院”,融合“新闻+政务+服务+文化”多元功能,力争达到“数字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激活载体:打造基层承接“强引擎”
昌乐县着力激活基层承接载体,拓展文明实践活动场域。在全县370个行政村文明实践站全覆盖的基础上,盘活口袋公园、名人故居等资源,建设文明实践服务站点,打造覆盖全人群、全时段的阵地,承接普惠式文化资源下沉服务。同时,创新建设文化社区(书院),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优先选择人口密集、条件优越、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场所,采取“承接+链接”方式,聚合县、镇、村(社区)三级场馆、项目、师资、课程资源,打造综合性文化阵地。目前,已建设“红暖西湖”“潍美昌明”等8个相对成熟的品牌文化社区和特色文化书院。其中,“潍焦文化书院”展现独特工业历史文化,成为特色工业研学基地;西湖文化书院链接新华书店等24类资源,成为群众家门口的“综合性大学”。此外,还积极培育在地文化节点,依托文化书院、文明实践站,发动社区居民成立骄阳艺术团等120余个基层组织,既增强了本地文化“造血”功能,又可通过“订单式”培训链接外部下沉资源。
精准匹配:按下群众需求“定制键”
昌乐县精准匹配群众需求,实行文化需求定制服务,在村(社区)文明实践站设问卷调查点,汇聚不同年龄段群众的具体需求,针对需求设计“菜单”,提供讲座、巡演、电影等可选清单,让“配送”内容群众说了算。同时,对文化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例如将婚俗改革政策改编成昌乐方言版《移风易俗三句半》,通过线下线上“表演+说唱”方式,让群众更好地理解;将现代音乐节与西瓜文化结合,举办昌乐“西瓜音乐节”,凸显“西瓜之乡”特色,增强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此外,坚持动态调整服务内容,建立“季度需求调研+半年服务评估”机制,根据居民建议定期调整课程和服务,切实将优质文化资源用在居民需求的“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