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河北地质大学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南王安澜”团队 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纪实 >> 正文
河北地质大学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南王安澜”团队 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纪实
盛夏六月,河北地质大学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红耀双地”党建工程号召,组建“南王安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南王安澜”团队由戎密仁、谭圆圆两位专业老师带队,成员包括来自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7名学生,深入石家庄市地铁四号线南王换乘站施工现场,聚焦深大基坑施工安全与民生影响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团队通过实地测量、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施工技术风险与民生保障措施,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改善贡献地质智慧与青春力量。
技术攻坚:筑牢基坑施工“安全防线”
在南王站深基坑施工现场,实践团队结合专业所学,对支护结构稳定性、邻近建筑沉降及地质条件等关键指标展开精准测量。通过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设备采集数据,并与设计参数对比分析,发现基坑西北侧局部存在微变形现象。团队立即与施工方技术负责人研讨,提出“加强支撑轴力监测频率”和“增设倾斜监测点”的优化建议,获现场采纳。
地质雷达探测中,队员们发现基坑底部岩层存在裂隙发育带,可能影响降水效果。团队基于岩土工程专业知识,建议采用“局部注浆加固+动态调整降水方案”的组合措施,为施工安全提供技术支撑。领队老师戎密仁表示:“地质风险预警是深基坑施工的核心环节,必须坚持数据驱动、科学决策。”
智慧工地新尝试:让基坑施工更安全、更智能
在建筑施工现场,深基坑作业因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始终是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目前行业普遍采用的监测系统虽然能够实现基础的数据采集,但在实时性和智能化方面仍有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痛点,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物联网+AI"的智能监测升级方案。
该方案的最大特点是"轻改造、重实效":一方面保留工地现有监测设备,通过加装微型智能传感器实现数据采集的升级;另一方面引入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智能研判。这种创新模式既避免了设备"大换血"带来的成本压力,又显著提升了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
民生关切:化解施工中的“城市阵痛”
围绕施工对周边民生影响,团队分组展开专项调研。在交通影响评估中,通过早高峰车流量统计与拍摄,发现施工围挡导致辅路拥堵指数上升十几个点,交通路线紧张。团队与交管部门联动,提出“优化临时车道划分”和“增设交通协管员”的短期方案,并建议远期结合智慧交通系统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
针对居民反映的噪音问题,团队在距基坑50米、100米、200米处设置监测点,连续72小时记录分贝值。数据显示夜间施工噪音偶有超标。结合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9份),团队向施工单位反馈居民诉求,推动其调整设备作业时段,并加装声屏障。社区居民王阿姨感慨:“学生们的调研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了困扰!”
青春感悟:在泥土中绽放专业之花
“深基坑不仅是工程难题,更是民生考题。测量仪上的每毫米偏差,都可能牵动百姓生活。地质人必须既懂‘岩石语言’,更听‘民心所向’。”
“技术方案再完美,若忽视民生诉求,便是空中楼阁。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内涵。”
“当居民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关心’,那一刻,所有的汗水都有了意义。”
结语:
此次调研是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团队形成的《石家庄地铁4号线南王站深基坑施工安全与民生保障评估报告》,为施工安全与民生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河北地质大学学子以专业守护城市安全,以温情回应民生期盼,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未来,他们将继续扎根工程一线,在服务国家建设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河北地质大学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责任编辑:韩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