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好山东|在刘公岛穿越历史与山海 >> 正文
好山东|在刘公岛穿越历史与山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李孟霏潘佳蓬
“来威海不上刘公岛,等于白来!”这是流传在威海人口中的一句俗语。
随着暑假到来,刘公岛迎来暑期旅游旺季。刘公岛上有什么?又在以如何的半径向外拓展自己的圆弧呢?“我们正用历史的眼光、现代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不断放大历史文化资源和综合教育优势,精心守护这座‘中华民族警醒之岛’。”刘公岛管委工作人员说。
历史基因:
让历史文物与现代对话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刘公岛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见证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和殇痛,更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是中华民族警醒之地、复兴梦想的发轫之地,蕴含着民族屈辱、觉醒和复兴的命运密码。
在刘公岛人眼中,岛上的每处文物遗址都是“醒着的教科书”。近年来,他们投入巨资,让水师学堂、东泓炮台等十余处遗迹重焕生机。修复面积已超10万平方米,但这只是管护总量的1/6,前路仍长。
修复只是起点,展示是最好的传承。岛上的老建筑,被巧妙激活:北洋海军囤煤所、机器局、鱼雷修理所等已打造为历史选择展馆、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展馆,斑驳砖墙与现代展馆形成历史对话,成为独特的文化传承空间。
如何让历史不再冰冷?甲午战争陈列馆内,一封百年前的家书被搬上舞台:这是经远舰二副陈京莹在海战爆发前写给老父的诀别信。当“忠孝难两全”的痛楚穿透时空,年轻学子们眼含热泪。“不是要大家沉溺悲痛,而是从悲壮中汲取奋进力量。”这力量,最终在“历史选择”展馆里升华为道路自信。
炮台之上,旗帜曾频繁更迭:清政府黄龙旗、日本太阳旗、英国米字旗……最终定格为五星红旗。黄岛炮台“国帜三易”的特殊“历史现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
红色基因:
让信仰“活”在年轻人心中
红色文化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天然优势,为教育提供了多种可能。刘公岛创造性地推出了集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刘公岛模式”,让这里的红,红得更加耀眼,红得充满力量。
依托甲午战争陈列馆、历史选择展馆、东泓炮台展馆、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展馆、国帜主题公园等场馆,构建起集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新格局,教育群体实现全国34个行政区划和党政军民学全覆盖,来刘公岛接受教育的“新风尚”在这里悄然掀起。
刘公岛的红色教育拒绝刻板说教。工作人员带着精心研发的课程走出海岛,走进高校、机关,每年受众超过1.6万人次。针对不同群体,课程被“分众化”定制——党员干部重理论深度,青年学子需感性共鸣,家国情怀在互动体验中自然生根。
在红色研学产品开发上,刘公岛景区以“旅游+”为载体,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爱国励志、国史国情、动植物科普、军事拓展等多个研学主题产品,以及海图腾青少年、小海军夏令营、小小讲解员等红色研学旅游品牌。
融入甲午元素的纪念币、情景剧道具复刻品,在开讲前就引发人们好奇。“先吸引,再引导。”一位讲解员道出秘诀。当历史通过可触摸的载体变得亲切,理论便不再是空中楼阁。游客张先生深有体会:“不同于一般景区的观光休闲,这里在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上,融入了沉浸式交互体验,让历史真正‘活’了起来,代入感十足。”
生态与休闲基因:
在保护底色中寻找平衡
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拥有傲人的生态家底:森林覆盖率87%,280余头野生梅花鹿自由栖息,形成“岛在林中,鹿鸣林草香”的美景。这是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岛上商业设施位置、数量统一规划,业态以服务教育功能为主。民宿由老建筑改造,胶东风味餐饮、咖啡店点缀其间,只为满足基本所需,维系着海岛的静谧气质。
一岛兴一城:
这里是城市精神的具象化
“来威海不上刘公岛,等于白来!”这句当地流传的话,道出了刘公岛在威海人心中的分量。它不仅是城市景观的精华,更是威海精神的具象化——“威震海疆”的血性与“争先开放”的魄力在此交织。
其影响力正溢出岛屿:带动威海高端康养、研学旅行、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它更是威海国际形象的支点:作为“中国十大美丽海岛”,刘公岛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生态禀赋,展现着威海“最具幸福感城市”四连冠的荣誉。
2025年5月7日,澳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澳门青少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在威海刘公岛揭牌,这是澳门特区政府首次在内地设立的两大基地,为澳门青少年提供了了解历史、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的重要平台。
未来,这座岛仍在前行。水下考古发现定远舰等沉船遗迹,岛上大量的历史建筑指向一个更宏大的愿景——把刘公岛打造成“博物馆群落”,让每栋老建筑、每件文物都开口讲述自己的百年沧桑。
“刘公岛既有大历史的磅礴叙事,也有小人物的事迹,让历史更加贴近老百姓,走进老百姓,分众化定制则体现了红色教育的深度,不仅是对城市真金白银的带动,还能让威海这个小城成为滨海国际城市的一环,。如果这个城市仅仅是历史悠久,就会有点儿压抑,但刘公岛又展现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折射出很多璀璨的光彩,对城市多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山东大学威海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朱峰说。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始终在此回荡。今天的刘公岛,不再满足于悲情的单向倾诉,它以多元基因的有机融合,构筑了一个可触摸、可沉浸、可思考的立体精神场域。历史在此被重新擦拭,不是为了凝固伤痛,而是为了映照前路。
这座3.15平方公里的岛屿,人们情感与精神相互交融,承载着城市最深沉的骄傲与最坚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