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天下一轮春秋月 >> 正文

天下一轮春秋月

发布时间:2025-07-11 20:36:33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高杨济宁报道

孔子如月,是世界文明的光华。这一轮春秋月,朗照千年,光被四表。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7月10日在济宁曲阜尼山落下帷幕。各国学者嘉宾穿越地理与文化的边界,齐聚儒家文化源头,展开了一场场的文明对话,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

尼山发出的思想之声,已然化作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回响。

探索文明“和合共生”之道

在这场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为主题的思想盛会上,来自70多个国家的500余位中外学者和嘉宾,共同探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和合共生”之道。

论坛发布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开宗明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源自儒家经典的表述,成为处理当代文明关系的哲学基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迈向全球现代化的历程充满艰辛。”《共识》指出,应对共同挑战需要不同国家对文明间关系进行深入思考。面对全球性挑战,人类应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做文明和合共生的有力倡导者、维护者。

从《人类和谐宣言》再到《世界女性尼山共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并非空谈理想,而是致力于凝聚具体的行动共识。梳理历届论坛成果可见,论坛在推动教育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伦理实践等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倡议与合作项目。

儒家思想的现代注释

本届论坛下设六个分议题,从人工智能伦理到家庭意义,从水文化到全球现代化,儒家智慧与当代议题深度碰撞。

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60位专家学者围绕“水文化与全球现代化”的主题,共同探讨应对全球水危机的文明智慧,发布《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文化论坛倡议》,提出以儒家“求同存异”的哲学智慧,将谦和节制的水伦理转化为全球治水原则。

就老龄化现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指出,当代社会价值多元,要抓到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需要回归本源,在传统文化中思考家庭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理解家道、孝道和仁道的基本问题。

儒家思想用2500多年的时间将仁、义、礼、智、信等诸多元素,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凝成古代君子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尼山作为论坛永久举办地,其所在城市孔孟之乡——济宁的变化最具说服力。在文化“两创”的抓手下,济宁通过“八个融入”将圣贤智慧深植民心,儒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正转化为百姓日常生活的自觉实践。

从法国巴黎的山东汉画像石拓片展,到海外尼山书屋,齐鲁文化以丰富载体搭建起多元文明交流的桥梁。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常态化举办,让济宁曲阜成为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让山东融入全球文化交流大格局。

儒家智慧的全球回响

两千五百年来,儒学的光芒穿透历史,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孔子”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孔子”。

历史上,儒家思想远播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有法文、德文、英文、拉丁文等译本出现在欧洲,影响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西方思想家。

儒家思想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人类共同财富。截至2024年10月31日,499所孔子学院和764个孔子课堂散布在16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孔子学院肯方院长奥维尼奥·萨洛梅·尼亚姆布拉分享了一个生活细节:每次回家,他都会先问母亲想吃什么,然后才系上围裙走进厨房。这个简单举动背后是“孝”的生动体现。

在非洲,“乌班图”精神与儒家的“仁爱”相互映照,形成跨文明的伦理共鸣。这种文化共鸣,推动着非洲学生去孔子学院寻找东方智慧。

面对国际关系领域的问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史蒂夫·富勒将“礼”上升至全球治理高度。他以《巴黎协定》执行为例说明,若各国以“礼”的约束真诚履约,签字仪式便成为共担责任的文明纽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社会已经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儒家思想在跨文明对话中展现出超强的包容性,其“和而不同”理念为化解文明冲突提供哲学范式,而公平、博爱、和谐的价值观被探讨为人类可能的“普世价值”。

在美美与共的文明星空中,源于孔子思想那轮不落的春秋月华,与其他文明携手照亮人类通往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