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福建泉州马甲:山海联动与文化赋能助推乡村振兴 >> 正文
福建泉州马甲:山海联动与文化赋能助推乡村振兴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的永安村的玻璃温室里,30万株蝴蝶兰正舒展带露的花瓣,这片曾是荒坡的“花世界”年产已超过千万;十公里外的蔡内村,脚下零散粮田已成连片“蔡内有菜”基地。马甲镇正以跨山海对话、文化基因再造与校地融合之力,书写乡村振兴答卷,这条“山海共融、文化铸魂、智汇赋能”的路径,藏着基层治理智慧,更生长着蓬勃生机。
山海协作,经验互鉴激活发展动能
2025年4月,马甲镇组织24个行政村负责人跨越山海,赴宁德市屏南县、霞浦县开展专题调研。在屏南县龙潭村,“文创+农旅”模式让考察团眼前一亮:电商直播间带动农产品销售、非遗黄酒文创提升附加值,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霞浦县长沙村则通过渔排升级改造、渔旅深度融合、渔村综合治理的“三渔共治”,开辟了一条“蓝色致富路”。这场跨越地理界限的对话,催生了马甲镇“资源活化、产业升级、生态优化、治理创新”四大行动思路,彰显了“他山之石”与本土实践的巧妙融合。
文化赋能,特色IP撬动产业升级
马甲镇深谙“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永安村以蝴蝶兰产业为支点,打造“福蝶”文化品牌,构建从种植到文旅的全产业链:1.1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年产蝴蝶兰30万至50万盆,产值达1200万至1500万元;1314米浪漫步道、AR技术展示的“福文化”,更让这里成为泉州“福文化+非遗IP+乡村振兴”的标杆。而蔡内村则挖掘“泉榕古道”“贞义牌坊”等历史文化资源,推出农文旅研学项目,通过“红色合伙人”机制整合零碎土地,打造“蔡内有菜”农业基地,实现粮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型。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智汇聚力,多元主体共绘振兴蓝图
马甲镇善于汇聚“外力”与“内力”,形成发展合力。2025年5月,马甲镇联合仰恩大学举办“校地携手,筑梦乡村”活动,开放洋坑村“青创梦工厂”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电商直播间与研讨交流室成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平台。与此同时,“红贤兴乡”行动动员150余名乡村能人筹资超3000万元,推动安全饮水、道路“白改黑”等民生工程。代表履职同样亮点纷呈:人大专题调研提出25条城镇提质建议,建立“调研—整改—回访”闭环机制。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
生态筑基,绿水青山孕育金色未来
马甲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洛阳江入选全国2025年幸福河湖建设试点,获800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划建设“一廊三区”,融合惠女水库、洛阳桥等人文景观,打造“水利+文化+旅游”特色线路。海丝文化馆则通过侨批侨物展示华侨爱国爱乡精神,与辖区景点串点成线,释放文旅融合新活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格局,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马甲镇的实践揭示了一条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路径:以本土资源为根、以创新思维为魂、以多元共治为力,方能绘就“村强、民富、人和、景美”的壮美画卷。正如永安村玻璃温室中破茧而出的蝴蝶兰,马甲镇的振兴故事,正以鲜活而扎实的模样,生长出绵长的生命力。(施婉婷)【责任编辑: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