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中国记协刊登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文章:这些天,榕江没有一双干净的鞋 >> 正文

中国记协刊登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文章:这些天,榕江没有一双干净的鞋

发布时间:2025-07-10 18:49:42 来源:当代先锋网

6月24日以来,贵州榕江洪涝灾情牵动人心。作为本次洪水中的重灾区,榕江老城区现场情况如何?救灾进度怎样?

作为首批进入重灾区的记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学安讲述了所见所闻。

6月24日凌晨2时40分,位于都柳江、平永河和寨蒿河交汇点的榕江县,河水像挣脱牢笼的猛兽咆哮着暴涨。不到6小时,浑浊的泥浆吞噬了榕江县的“心脏”——常驰广场。水位不断上升,繁华的痕迹被吞噬殆尽。

得知消息后,25日14时,我从贵阳出发,乘高铁前往榕江县。

开进灾区的救灾车辆。

(一)

挺进灾区,异常艰难。

彼时,榕江还在洪水的余威中喘息。城区停水停电,一片死寂。

作为第一批进入的记者,我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是交通。15时,刚出高铁站的我四顾茫然、不知所措,幸而遇见榕江“村超”的兼职主持人刘运洋,我们结伴前往老城区。

第一程,我们挤进了一辆摇摇晃晃的“蹦蹦车”(三轮车)。铁皮车厢在坑洼的路面上蹦跳着,引擎“突突”作响。可惜,它只能将我们送至老城区边缘。

洪水尚未退去,远处的淤泥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水坑,难以判断深浅。

前路阻断,唯有绕行。

第二程,身为本地人的刘运洋发挥了优势。

经他沟通,我们辗转搭上老乡的三轮车、路过的警车,最终攀上一辆皮卡车的后货箱。车厢板被烈日晒得发烫,我们坐在一台柴油发电机旁,灼热的山风裹挟着尘土,打在脸上生疼。

卡车沿着狭窄陡峭的山路艰难绕行,拥堵成了常态。起初我们并不在意,直到一个下坡路段,车队静止了十余分钟。我和刘运洋跳下车查看——原来是一辆满载货物的“三蹦子”,后轮在湿滑的坡上徒劳地空转,泥浆飞溅,就是一动不动。司机满脸油汗,焦急又无奈。

没有犹豫,我们招呼了几个同样被堵住的司机和路人,“一二三!”齐声发力,沉重的车身被推到了路边。道路通了,引擎声再次轰鸣,我们带着一身泥点继续颠簸前行。

第三程,拖鞋。来得匆忙,老城难寻雨鞋,我和刘运洋只能踩着塑料拖鞋踏入泥潭。然而,淤泥的深度远超想象。一脚踩下去,粘稠、冰凉的泥浆瞬间没过脚踝。拔脚时,拖鞋深陷泥沼,脚却悬在半空中。

摄像机在脖子上晃动,我的重心也随之摇摆不定。为了护住机器,我索性甩掉拖鞋,赤脚踏入,淤泥瞬间从趾缝间涌出。

(二)

16时30分,经过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我们终于进入老城区,目睹洪灾后的一片狼藉。

一辆被洪水掀翻的小轿车四轮朝天倒在另一辆车的车顶;街巷里的淤泥深达三四十公分,足以淹没小腿;建筑的墙上,水退后留下的、比人还高的黄褐色污渍清晰可见;一些巨大的漂浮物被洪水抛上低矮楼房的屋顶,摇摇欲坠。

榕江老街受灾图片。

告别刘运洋,我来到老街新村坡脚电信基站,麻江县电信公司维修人员王朝相和同事正在这里抢修。

王朝相脸上全是泥点子,他指着幸存的基站对我说:“运气好!机器没坏!柴油发电机顶上,信号很快就能通!”他解释,基站多建在高处,大部分幸免于难。“等电网供电一恢复,切回市电,一切就顺了。”他用力抹了把汗,柴油味混合着汗味弥漫开来。

17时,路上支援的队伍渐渐多了起来。在老街十千伏榕外二回线,我遇见了普定县南方电网的陈祥和他的同事。面对采访,他们有些腼腆,话不多,手上的动作却快得像闪电。

一天时间,他们排查了40多处故障,修复了4台变压器。

(三)

19时,我原计划寻找水厂维修队,却因交通中断而搁浅,转而深入老街腹地,探看灾情。

街口处,一座由沙发、床垫、断裂的家具、泡烂的衣物和被褥组成的“垃圾山”堵在路中央,苍蝇在堆积物上“嗡嗡”地盘旋。稍微靠近,便有一股腥臭味袭来。

街角消防栓旁,两位老妪佝偻身子,用刷子刷洗着从淤泥里捞出的几只碗,旁边是堆积如山的损坏家当。

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接受采访,他指着面目全非的房屋苦笑:“值钱的家当都在一、二楼……都没了,呵。”那笑声干涩、空洞,像秋风吹过枯枝。我实在不忍见此景象,安慰几句,转身偷偷抹去眼角的泪。

附近居民在清洗家用工具。

沿着泥泞小路,我遇到了救援官兵。20时37分,天柱县应急连开进榕江县第8、9网格区域。连长杨通成刚下车,就和我对上了眼。

此时,大型机械还无法进入狭窄的老街。昏暗中,一些居民自发举着手电筒加入,和官兵们一同清理着外围垃圾。没有铲车,他们就用腿蹬,用铁锹一锹一锹地装,再一车一车艰难地往外推。效率很低,但他们动作坚定。

次日我返回时,本应轮休的战士们却穿着湿透的军装,直接半倚在银行门口冰冷的大理石台阶处打盹。

我问杨通成:“怎么不让他们去三中睡一觉再来?”他摆摆手:“算咯,都是乡下来的兵,我懂他们,他们也懂我们。这时候……谁不想早点把家门口弄干净?”

6月28日早上10点58分,紧急撤离的指令再次拉响,我带着沉重的心情返回贵阳。

官兵运送淤泥。

(四)

7月1日17时左右,当我再次走出榕江高铁站,一切都变了。看着出租车畅通无阻地开进了老街,我长舒一口气——救灾,终于进入尾声!

18时11分,我走进受灾最惨烈的常驰广场。

负一楼积水虽退,但地面仍残留着厚厚淤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恶臭。商户告诉我,负一楼商户的商品全部损失,无一幸免。

19时,我走进一家正在营业的羊刨汤店。

我问老板:“现在开门,还赚钱吗?”

他摆摆手:“这时候开店肯定没法经营。”随即指了指店里的工人,“但我不能关店啊!你看他们,都是外地来的师傅,人生地不熟的,喝口水、上个厕所都难,更别提找个歇脚的地方。人家是来帮我们榕江的!是来跟我们同甘共苦的!他们担着风雨来,我肯定也要和他们一起嘛!”

聊着聊着,他说自己捐了款。我随口问道:“您还捐了款吗?”他突然有些局促,无意识地搓了搓手,声音也低了下去:“就捐了一百块。实在是……损失太大了。”

一位经历洪水、损失惨重的小店主,本不必为此感到窘迫,但话语里那份朴素的、近乎本能的赤诚,像一块滚烫的烙铁,猝不及防地印在我心上,烫得我喉咙发紧,半晌说不出话。

7月2日14时,一辆满载着淤泥和垃圾的重型卡车,缓缓驶离了主干道。垃圾清运的工作大体完成,我也准备撤离。

浑浊的泥水坑里映着我雨鞋的倒影——这些天,榕江没有一双干净的鞋。

清理后的榕江老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学安

来源中国记协

编辑徐然

二审杨韬

三审覃淋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