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余庆县“以工代赈”促增收 惠民生 出实效 >> 正文
余庆县“以工代赈”促增收 惠民生 出实效
多彩贵州网讯今年以来,余庆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项目政策,将“赈”的初心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通过“以工代赈+公司+合作社+支部+农户”模式,既完善了县域经济设施,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盛夏时节,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万里村隔山门的山间茶园葱郁、林海翻波,一条崭新的水泥路蜿蜒其间。这条路,是余庆县花山苗族乡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的成果,该项目与群众就业深度融合,既完善了基础设施,又拓宽了增收渠道,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
万里村的村民多以种植茶叶和务工维持生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以来,施工方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带动当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村民刘德喜在忙完自家农活后,便来到项目点参与建设,成为受益者之一。
“在这里打工每天工资200元,挺不错的,而且我吃住都在家里,很方便。”刘德喜满意地说。
据了解,项目自开工以来,每天都有20余名工人在这里务工,除了管理人员,工人们都来自万里村,务工的村民大多都有经验,且能按照要求规范完成系列操作。同时,施工方配有技术员在现场指导和监督,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合理分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以前我们销售茶的方式,是用三轮车把采好的茶青运到镇上,因为路不好,茶商都不愿意到茶园来采购。等这条路修好后,茶青运转效率可提升30%,预计茶园每亩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这不仅降低了茶叶生产成本,还提高了茶叶的经济效益,为茶农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花山苗族乡万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田茂先介绍。
花山苗族乡万里村茶产业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仅仅是余庆县“以工代赈”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同样,在余庆县龙家镇光明村,红粱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也在稳步推进。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在挖沟渠,有的搅拌砂石、搬运石块,有的垒砌挡墙,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据了解,龙家镇光明村依托“企业+村合作社+农户”三级管理体系,推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模式,推动高粱产业规模化发展。因现有沟渠破损和道路承载能力较弱,导致高粱运输不便。
今年三月,该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模式开工建设,计划完善红粱产业配套水利设施及道路设施,新建排洪渠3条,改造灌溉渠道5条,改造产业路4条,改造机耕道2条,总投资782万元,不仅能改善该村产业基础设施条件,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村民封永福就是其中的收益者,他告诉笔者:“以前农闲的时候,只能在家闲着,没什么收入。现在好了,家门口有了这个项目,每天都能来干活挣钱,一个月有五六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
封永福以前在外打零工,村里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在家门口捧起了“新饭碗”。
“在用工方面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低收入人群等。”龙家镇光明村副主任刘仕斌介绍道,随着工程推进,还会陆续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近年来,余庆县将“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产业路、生产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同时,统筹各类培训资金和资源,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通过“培训+上岗”等方式,分层分类对务工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目前,余庆县已实施‘以工代赈’项目3个,累计培训务工人员568人,带动418人就近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152万元。”余庆县项目服务中心主任王玉昆说,下一步,余庆县将持续深化“以工代赈”模式,在更多领域拓展群众就业渠道,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老百姓,绘就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王永娟李宁)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