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从“机器轰鸣”到“电闸轻按”:黄前镇砚池河村议事协商化解灌溉困局 >> 正文
从“机器轰鸣”到“电闸轻按”:黄前镇砚池河村议事协商化解灌溉困局
通讯员翟潇月
近年来,黄前镇砚池河村坚持党建引领,把“为民协商”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的重要抓手,通过搭平台、聚共识、解难题,让协商议事成为破解民生痛点的“金钥匙”,推动服务群众工作走深走实。
砚池河村西岭自然村地处黄前镇东部,70余亩农田以粮食种植为主,受地理位置影响,村里1、2组的农田灌溉一直是老大难——多年来全靠柴油机供电抽水,不仅每年花费过万元,设备还常因年久失修“掉链子”。尤其是今年入夏后,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加剧了灌溉压力,解决灌溉用电问题成为了村民们最迫切的期盼。
西岭村灌溉供电难题很快引起村里重视,村党支部书记张吉增第一时间邀请岱岳区住镇政协委员朱文华一同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情况。“用柴油机发电,燃料放着怕出事,电力供应也不够稳,要是能通上电缆供电就好了!”党员代表张光印说出了大伙的心声。张吉增当场表态:“这事儿必须办好,彻底解决灌溉用电问题!”
考虑到此事关乎20余户村民的切身利益,村议事会代表逐户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在充分吸纳民意的基础上,“西岭村铺设电缆用于农田灌溉供电”被正式列为议题,提交至“为民协商”议事平台。
协商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热火朝天。党员代表李云算起了“麻烦账”:“柴油机得专门用车拉,坏一次就耽误大半天,电缆供电真是解大忧!”“可不是,搬机器、卷水管都是力气活,通了电直接抽水,省老劲了!”围绕修复方案、资金筹措、后续费用等关键问题,大家出了不少好点子。政协委员朱文华建议,得请供电所专业人员来定线路,保证施工安全;施工尽量绕开农田,别耽误种地。书记张吉增则结合经验提出:“埋地下铺线最靠谱,刮风下雨不容易坏,能长期稳定供电。”
你说方案、我提建议,经过反复商量,最终定下“沿路铺线,按需缴费”的办法:一是由村集体出资,从103省道电站引电,解决灌溉用电问题;二是电费按表计量,由受益户轮流缴纳并对缴纳情况进行公示;三是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对施工质量、后续维护进行全程监督。
会后,按照实施方案,村“两委”马上对接供电所,请专家到现场指导。历经两天紧张施工,总长600米的灌溉用电缆完成铺设——该电缆从103省道电站引电,沿村道延伸至西岭西侧,电缆铺设范围覆盖了1、2组70亩农田灌溉区域,彻底打通农田灌溉用电的“最后一公里”,保证夏种农时一日不误。
经协商推进的电缆铺设工程,不仅切实破解了灌溉难题,更让大伙打心底里认可“为民协商”——有事商量着办,办法总比困难多。接下来,黄前镇将继续以民生诉求为“风向标”,让“为民协商”平台持续发挥暖民心、稳根基的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