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唐山市丰润区:村居“老伙伴”织就邻里互助网 >> 正文
唐山市丰润区:村居“老伙伴”织就邻里互助网
丰润区因地制宜开展“老帮老”志愿服务活动
村居“老伙伴”织就邻里互助网
退休的曹大哥和妻子,组建起“喜洋洋”乐团,免费为社区老人演出;几名“年轻”老人上门为“老”老人针灸理疗,还帮他们买菜购物……在丰润区燕山路街道欣园社区,一幅幅“老帮老”的温馨画面每天都在上演。
“‘老帮老’公益互助养老模式在丰润区已有多年历史。”近日,丰润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40年前,丰润镇圪塔坨村就已经出现了村民自发组建的“老帮老”志愿服务队伍,历经几代人温暖接力,这支银发志愿者队伍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从热心个人到志愿团体,从照料日常生活到送上精神慰藉,近年来,丰润区以圪塔坨村银发志愿者为榜样,因地制宜开展“老帮老”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7月2日,在圪塔坨村敬老亭,“老帮老”志愿服务队成员翻看志愿服务资料。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摄
●退休教师发起“老帮老”
7月2日上午10时,圪塔坨村敬老堂内传出阵阵锣鼓声,几位老人正为下午的皮影戏表演紧张排练。他们精气神儿十足,锣鼓敲得铿锵有力。
他们便是圪塔坨村“老帮老”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其中,74岁的王庆双是这个组织的第五代领头人。
“咱岁数大了,但身子骨还算硬朗,能为街坊邻居做不少事儿呢!”谈到成为志愿者的初衷,王庆双笑着说,自己生出这个想法,全因王得成。
1986年,迁安一中退休教师王得成为改善家乡老人的生活境遇,在圪塔坨村大力倡导“老帮老”“孝亲敬老,敬他人之老”,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
“这是王得成给在外打工的乡亲们手写的信。”王庆双拿着一摞发黄的信件说,当初,王得成在村里挨家挨户动员,靠村民们你10元、他20元的支持,筹集到了志愿服务最初的启动资金,并且动员了不少老人加入。
“服务尽义务,出力不图利。”秉持这样的理念,王得成带领志愿服务队成员将全部资金用于为老人们做好事、办实事,成了村里老人口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无私奉献的精神,点燃了圪塔坨村“老帮老”的第一簇火苗,孝老爱亲的事业自此在村内薪火相传——
1989年,张国善接过担子。在他掌舵“老帮老”志愿服务团队的13年间,圪塔坨村修建敬老碑、敬老亭,制定《家庭赡养老人协议书》,开展全村敬老大推广,还创作歌曲、组建秧歌队、开设广播栏目。村里的老人们有了物质和精神的“欢乐家园”。
2002年,陈宪如成为第三代领头人。志愿服务队在村内办集市、协调解决修路矛盾,便利老人们的生活。
2017年,王兆生接过第四任“接力棒”,他带着队员们通过歌剧、快板、朗诵、歌曲等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为村里的敬老事业注入文化活力。
“几乎村里所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都得到过志愿服务队的帮助和探望。”王庆双说,2019年,他接过这个沉甸甸的担子,决心将这份温暖不断扩散、延续。
心系桑榆晚,情暖夕阳红。40年来,圪塔坨村“老帮老”志愿服务队坚持探望80岁以上的生病老人;在重阳节慰问年逾九旬的老人并送去100元慰问金;每年春节带礼物拜访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
从王得成到王庆双,5代领头人接力,为老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圪塔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仁义”村。
“为其他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咱自己也是快乐的!”王庆双告诉记者,如今志愿服务队成员的平均年龄超过70岁,大家都热情满满。
近日,在燕山路街道新城社区,“老帮老”志愿者为社区老人送上亲手包的粽子。宋昕蔚摄
●榜样力量唤起文明乡风
“今天天气热,多拌了两道开胃凉菜。”7月2日,午饭时间还没到,圪塔坨村张永厚老人的二儿子张得华便带着刚做好的饭菜上了门,他熟练地摆好饭菜、碗筷,把碗端到父亲床前。
年逾80岁的张永厚老人瘫痪在床近4年,他的两个儿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心尽力地轮流照顾。
“我和我哥张得存都是志愿服务队评出的‘敬老模范’,遇事我们有商有量,从来没红过脸。”张得华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奖状,鲜艳的底色映红了他淳朴的笑脸。
在圪塔坨村,像张得存、张得华兄弟一样,用实际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美德的事例比比皆是。
家有贤,村有光。“每年年底,圪塔坨村‘老帮老’志愿服务队会评选出40家‘敬老模范’,村里通过广播进行表彰并颁发奖状。”圪塔坨村村委崔淑芳说,服务队不仅自己是榜样,还积极评选身边榜样,树起了一批看得到、学得了的孝老爱亲标杆,让孝德文化犹如蒲公英的种子,在村民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除了表彰榜样,圪塔坨村还将敬老事迹融入各种文艺节目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现在在我们村,孝老敬老、行孝尽孝已经成了传统,家家户户还会比孝心、比爱心呢!”崔淑芳笑着说。
孝亲向善深入人心,激活了文明乡风一池春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圪塔坨村,邻里间互帮互助成常态——一家农忙来不及给老人做饭,几家抢着将自家饭菜送过去;孩子放学家长未归,不用打招呼邻居就会帮忙照看;村里谁家干活需要搭把手,向来都是“一呼百应”;村企业也会定期主动给老人发放慰问品……
“村里的乡风文明、邻里和谐,我们的基层治理工作更好干了。”崔淑芳告诉记者。
由于志愿服务队成员大多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村里一些“疙疙瘩瘩”的小事经过他们出面调解,也很快就能化解。
6月30日,在太平路街道中建城二社区,“老帮老”志愿者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发。常磊摄
●走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
每周三上门义务理发;年龄小一些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成互助对子;楼门长与独居老人结对子,每日一句问候、每周一次走访……在燕山路街道新城社区,一支“老帮老”爱心志愿服务队,正用银发力量书写着“互助养老”的温暖故事。
“我们既是服务者,也是被温暖的人,在互助中,社区更像家了。”新城社区老干部支部书记张坤说,如今,社区“老帮老”爱心志愿服务队已吸引50余名离退休干部、老党员加入,常态化开展义务巡防、关爱空巢老人等服务。
“圪塔坨村‘老帮老’志愿服务队不仅带动了本村村风改善,更为全区树起了‘银龄’互助的榜样。”丰润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如今,“老帮老”已经逐渐成为该区村居养老助老的常见模式。
为指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开展“老帮老”志愿服务活动,丰润区委社会工作部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老年人口结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及老年人个性化需求。
今年3月份,丰润区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召开了全区“老帮老”志愿服务工作会议,对“老帮老”志愿服务的工作目标、实施步骤、服务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同时,指导各镇街充分挖掘辖区内低龄健康老人资源,结合老年人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
在燕山路街道燕山第三社区,一支由18名银发成员组成的“银龄乡音劝和团”架起邻里沟通的桥梁。
“社区住户大多为跟随央企子公司落户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该团队负责人介绍,他们以方言为纽带,将乡音转化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据了解,这个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多为退休职工和职工家属,他们凭借“老乡身份+乡音共情”的独特优势,实现矛盾化解率超95%,确保“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太平路街道唐车二社区构建起“志愿者+社区活动+兴趣社团”的多元精神陪伴体系;太平路街道中建城二社区积极开展义诊、义剪等特色“老帮老”志愿服务;浭阳街道华府社区“情暖夕阳—老帮老”志愿服务队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在丰润区,越来越多的“银发好邻居”涌现出来,他们通过“银龄课堂”“邻里守望结对帮扶”等方式,营造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路径。(河北日报记者王育民、见习记者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