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国产电视剧半年成绩盘点,你关注了吗? >> 正文
国产电视剧半年成绩盘点,你关注了吗?
2025年已经过了大半,回头看看上半年的国产电视剧,题材多样、类型丰富成了最明显的特色。
很多剧集用不同寻常的内容和新颖的表现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新鲜感,也凭借亮点吸引了不少关注,成了话题焦点。
也有人在反思,比如过度“电影化”的趋势,让不少人困惑。
《文汇报》邀请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的李京盛和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的戴清,两位专家一起来分析一下今年上半年国产剧的走势、亮点、潜藏的问题,以及未来创作的方向和借鉴。
一开始,两个专家都觉得:上半年国产剧的发展挺有意思的。
李京盛说:“今年挺不容易的一年。短剧、微剧还在抢占市场份额,大家都在想办法吸引眼球;另观众的审美也在快速变化,科技工具不断带来新冲击,创作和制作方式都在变。再加上,资金压力、内容创新的难题,也让创作者感觉很焦虑。这些因素让长剧的创作者们有点压力山大。”从实际播出效果国产剧这半年还是亮点不少。题材各种各样:现实题材、年代剧、悬疑犯罪、古装、历史传奇、法制、革命、谍战……每一类都在逐步探索,甚至还能推出一些叫得响的作品。可以说,长剧仍然稳稳站在市场的主舞台上,总体表现挺稳定。
戴清补充说:“我跟李老师感觉一样,上半年长剧市场还算平稳。虽然微剧带来一些压力,但观众还有追长剧的习惯,这点没变。关键是,有不少创作者在新内容上悄悄做了很多尝试。总体来说,我觉得短剧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长剧踢下来,因为长剧有自己的基础和优势,长远看还是占据优势地位。”这两位都提到“亮点”和“新意”。到底有哪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又能给未来的剧集创作带来什么启发呢?
李京盛来聊:“我觉得有两部作品值得一提。第一部是《护宝寻踪》,讲的是破获盗挖文物的故事。这部剧没有用那些常见的奇幻元素,而是聚焦在考古、文物保护和打击盗窃上,体现了正能量,也对旧题材进行了新的尝试。第二部是《人生若如初见》,讲的是晚清到民国初年的变迁,融合了历史与人物命运,观点新颖,但也引起不少争议。这两部剧虽然题材不常见,但突破了普通套路,既有艺术追求,还很有现实意义。”他还提到,虽然革命题材的剧少,但《我叫张思德》《潜渊》这样的作品,还是让人觉得在记忆和价值传递方面挺重要的。《我叫张思德》试图用真情实感表现人物,让人看到对英雄精神的新解读。
像年代剧《六姊妹》《北上》,古装剧《藏海传》《长安的荔枝》,都市职场剧《蛮好的人生》,这些都是上半年市场里的亮点,显示出创作人不畏惧尝试新内容的决心和努力。
戴清也讲:“去年开始,大家都说微剧的节奏快、反转多、戏剧性强,给观众带来刺激,但这也让长剧一度慌了阵脚。今年我看到很多长剧在探索新意,比如《黄雀》、王宝强的《棋士》、徐兵的《在人间》这几部,都挺有自己的味道。它们都在告诉我们:长剧如果能不断在叙事手法、主题和表现形式上求新,就能吸引观众,也更有生命力。”
他们聊到悬疑犯罪剧,今年上半年出现的爆炸式增长。李京盛说:“从《漂白》开始,到《黄雀》《沙尘暴》《乌云之上》《借命而生》等,大概十几部都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热潮。这类剧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剧情紧凑、类型鲜明。有的作品制作精良,逻辑严密,还能深入剖析犯罪背后的人性问题,但也有不少内容过火,把犯罪分子刻画得太夸张,甚至到了过度渲染的程度,造成一些质疑。这次的热潮,一方面是亮点,另一方面也给未来的创作提出了不少难题。”他特别提到,想用碎片化、多时空穿插的方式编故事,是近年来的趋势。用非线性叙事能让故事更精彩,但要求很高,要像阳光透过窗户一样自然,否则反而会让观众迷失。
“像《漫长的季节》《沉默的真相》这些,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倒叙和交叉剪辑,增加了故事的张力。但也有作品弄得过火,反而出戏,效果不佳。”李京盛说。
戴清也补充:“电影化的表达,确实提高了电视剧的画面和技术水平。但这里要注意,电影和电视剧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电视剧讲究叙事宽广,受众习惯也不一样。追求电影化,不能一味模仿电影,忽略了剧情的深度和艺术的平衡,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把观众的接受体验搞乱了。”他以《繁花》为例,指出电影导演的手法在电视剧里很好但如果用得太过,可能会让普通观众觉得难懂,失去电视剧应有的通俗性。
李京盛还谈到,非线性叙事确实很受欢迎,因为年轻观众喜欢新鲜感和挑战。只这对编剧和导演的要求很高,就像让窗户多出阳光一样,要让内容和形式融合得自然。
“比如《开端》用非线性叙事,把整个公交车爆炸的故事拆成不同时间线,不仅增加悬念,也让故事的深度更丰富。但有些剧用得不好,就像把窗户做得太炫,把阳光都挡住了,反而影响了内容表达。”李京盛。
他还强调:“如今,观众不仅要求故事精彩,还希望内容丰富、多元。借鉴其它艺术表现手法,的确是创新,但不能用炫技来掩盖故事本身。真正的好剧,还是靠扎实脚踏实地讲好故事,就像《人世间》那样,讲究故事线的合理和情感的真实。”谈到一些老导演的作品,像高群书的《刑警的日子》、刘江的《绝密较量》,很多观众觉得新作反响平平,
甚至有人说他们的手法“过时了”。李京盛理解:“大家对这些资深导演寄予厚望,他们的作品容易被放在台前,但实际上,审视这些作品也得理性。《绝密较量》是国安谍战剧,题材本身就很难拍:内容涉及敏感,不能虚构太多,创作者只能在现实基础上做文章。它的目的除了娱乐,更重要的是提醒大家:即使在和平时期,也不能掉以轻心,国家安全要警惕。”
戴清也说:“国安题材很难写,尤其是在现代背景下,敌人藏得更深,暗中行动。去年一些剧,比如《于无声处》《浮出水面》,虽好但整体还比不过经典剧。这是题材的限制,也是创作难度的体现。《绝密较量》在表现上更加写实,不炫酷,也更接地气。相比早期的《征服》,它更细腻,但与经典谍战剧相比,难度算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两人还讨论到,剧集的整体评分虽然不高,但其中有亮点作品受到了关注。这是正常的:有时候,剧虽然整体平平,但几个“亮点元素”却能让观众记忆深刻。
戴清比喻:“就像有的学生,整体成绩普通,但几门特别亮眼——比如只有一两门特别出彩,那也是闪光点。电视剧也是如此。像《蛮好的人生》,评分不是最高,但孙俪的演技很抓人,角色也很有生命力,能打动人。在现在这个碎片化的观看环境,具有特色和亮点的剧更容易吸引眼球。”他还举例,比如《折腰》,虽然评分不高,但年轻人喜欢,那是因为故事中有山河美人、家族仇恨,最后靠爱情解锁困境。演员演得好,剧情紧凑,就能在平凡中找到亮点,做到极致,就像在黑白画中加点色彩,效果就会很不同。
对下半年,两个专家都充满期待。戴清说:“随着新题材陆续出现,比如革命、科幻,我还是挺看好国产剧的表现。”李京盛指出:“今年尤其重视那些革命历史题材剧,比如《阵地》《归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的河山》等,都是值得期待的作品。另外,《太平年》也快要播出了,有望再次让历史正剧焕发光彩。”
他还提到一些不足:“很多作品题材和表现手法还很传统,没有充分挖掘深层内容。特别是古装剧,过度追求古色古香,却让内容变得单调;现实题材也多在“年代叙事”上打转,缺乏对当下生活的深入表达。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原创性强、内容丰富的精品。”来说,观众对精品佳作的期待,是推动国产剧不断前行的动力。长剧和短剧,各有各的舞台,各有各的精彩。只要内容优秀、形式多样,就能让更多人找到心仪的作品,满足不同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