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新民大街——亲民大街 >> 正文

新民大街——亲民大街

发布时间:2025-07-09 00:15:39 来源:中国吉林网

一条百年老街的华丽转身,开街两日55.93万人次的热情拥抱,讲述着城市更新背后的亲民密码。

01开街盛况百年老街焕新生

7月5日的长春新民大街,晨鼓声中,“新民1445”雕塑揭开了这条百年老街的新生序幕。

市民簇拥在雕塑前拍照打卡,吴彦祖咖啡店前排起蜿蜒长队,口袋公园的长椅上坐满休憩的游人。

全长1445米的新民大街始建于1933年,承载着“长春近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改造前,其基础设施和环境风貌已难以满足现代需求。2025年2月,长春市启动保护提升工程,历时140天,让这条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老街焕然一新。

7月5日至6日,新民大街以“新民向新”为主题实现盛装亮相,街区累计参观人数达到55.93万人次,联动桂林路商圈、红旗街商圈累计客流总量达到107.73万人次,带动相关经济收入3.3亿元。长春市累计接待游客206.33万人次、实现出游花费27.12亿元。

02拆墙透绿城市空间解枷锁

“让历史建筑焕发新活力,让市政设施更高效便捷,让院落拆围透绿、疏枝透景。”长春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部部长姚涛道出改造核心。

改造团队拆除沿街封闭围墙,释放出4.5公顷绿化空间。原本封闭的历史建筑彻底“露脸”,与新增的13处口袋公园连成一片绿色廊道。

慢行系统升级:狭窄老旧的人行道被拓宽为舒适步道,施工人员在缝隙处填充草籽,绿草萌发,生机扑面。

隐形工程显匠心:水电气热检查井全部迁至路外,彻底解决路面凹凸不平问题;智慧井盖拥有专属“身份证”,检修效率大幅提升。

“我在附近住了几十年,看着街道一天天变美,以后长春又多了个好去处。”李女士举着手机记录美景,笑容灿烂。

03无感服务历史可触可对话

“我们配备80多名保障人员,大家只管专心游览,我们负责全天候服务。”朝阳区旅游管理中心主任陈玉晶介绍着街区的“隐形守护者”。

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一楼,“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咨询、寄存、充电等便民设施,让游客感受“回家般的自在”。

未来,长春市将持续围绕新民大街推出多条主题线路,其中包括“历史探秘之旅”“自然野趣之旅”“产业寻踪之旅”等特色产品,《长春故事》研学课堂、AR实景导览等创新服务也将同步上线。

04烟火赋能老建筑邂逅新业态

业态布局是本次改造的点睛之笔。街区引入29家特色品牌,其中13家为东北首店,形成“老字号+新锐品牌”的组合拳。

味蕾新体验:吴彦祖咖啡、蛋魂蛋堡、马尾咖啡等网红餐饮开业即爆满,咖啡香气飘散在百年梧桐树下。

文化新空间:言几又书店的“长春城市记忆书架”、宋洋美术馆的先锋艺术展览、言木茶书院的禅意空间,构建多元文化场景。

百余场创意活动在14处沉浸式场景中轮番上演。树影下的交响乐、街角的默剧表演、刀马旦的飒爽翎羽,将整条街变成“没有围墙的剧场”。

05交通革命毛细血管更畅通

“万宝街、清华路调整为双向通行,解放大路新疆街口解除禁左限制,形成外围循环通道。”长春市公安局交警刘宏宇细数交通优化措施。

改造后的街区,可变车道与新增信号灯科学调控车流,公交专用道与非机动车道保障慢行权利。

三辆名为“向北号”“繁花号”“春潮号”的春城漫游巴士串联起历史建筑与核心景点,氢能源有轨电车文旅专列更成为流动风景线。

“以前开车经过这里总犯怵,现在标线清晰、车道合理,连自行车都有专属通道!”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对新路况赞不绝口。

06一轴两翼全城文旅新格局

新民大街的焕新,激活了长春文旅大格局。朝阳区构建“一轴两翼”体系——以新民大街为轴,串联红旗街与桂林路两大商圈。

向西450米,步入百年红旗商圈。长影旧址博物馆记录着“新中国电影摇篮”的荣光,“这有山”营造山峦叠翠的都市童话,54路有轨电车文旅专列承载城市记忆。

向东3分钟,融入烟火桂林路。近百家咖啡馆与酒吧诠释长春式闲适,霓虹灯下的小吃街凌晨仍人声鼎沸,“多巴胺色彩”的彩绘景观点亮夜经济。

开街期间,两大商圈同步推出“新民仲夏夜”活动。红旗街的时尚秀场与非遗市集、桂林路的长春记忆主题市集与街头艺术,共同演绎“繁华为生活,因生活而繁华”的城市哲学。

漫步今日新民大街,历史不再被封存在围墙内——白发老者傍晚的纳凉惬意;年轻人在口袋公园的绿荫下品尝枫糖松饼;孩童追逐着“春潮号”巴士彩旗欢笑。

“以前觉得这些历史老建筑离我们很远,现在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采访中,附近清华路的居民王女士道出了真谛。

当23万双脚印重叠在这条1445米的道路上,“新民”二字终于回归本义:新城之心,亲民之所。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陈志文

图片罗浩蒋盛松李煦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