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港姐竞选规则突改惹争议 大学生三次改票遭淘汰 公平何在 >> 正文
港姐竞选规则突改惹争议 大学生三次改票遭淘汰 公平何在
导语:当“公平竞争”遇上“规则迷雾”——2025港姐竞选风波背后的普通人故事“我改了三次机票飞回香港,结果发现有人连门都没进就拿到入场券?”2025年香港小姐竞选第二轮面试现场外,21岁大学生Arinna在社交平台上的控诉,让这场本该充满鲜花与掌声的选美比赛,突然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
有人替她鸣不平,有人质疑她炒作,但更多人开始思考:当普通人拼尽全力追逐梦想时,规则的变化是否真的会让他们感到被“欺负”?
这场风波背后,藏着无数普通人最真实的困惑与期待。
一、从“热血追梦”到“规则迷雾”: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参赛经历21岁的Arinna是韩国延世大学多媒体专业的学生,出生在香港,在韩国读书。
今年6月,她看到港姐招募公告时,心里燃起了一团火。
“我想毕业前给自己一个挑战,也想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动物保护和性暴力议题。”她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写道。
那时的她,眼里闪着光——毕竟,香港小姐竞选一直是普通人实现梦想的舞台。
为了参赛,Arinna付出了不少努力:她推迟了论文答辩,自费改签了三次机票,甚至提前联系了TVB确认规则:“他们明确告诉我必须本人到场,没有线上参赛的选项。”
然而,7月4日第二轮面试名单公布后,她彻底懵了。
名单上出现了几名“神秘选手”,既没有参加首轮面试,也没有出现在海外推荐名单中。
更让她崩溃的是,TVB官网突然发布声明称“部分海外佳丽可通过视频连线参赛”,而此前组委会的口头通知完全相反。
“这就像参加考试前,老师明明说必须笔试,结果最后一批考生直接开卷答题。”Arinna的比喻让许多网友感同身受。
她在社交平台晒出往返机票订单和初选通过的截图,质问:“为什么普通人要为规则买单?”
这条动态迅速登上热搜,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人翻出她6月25日的旧帖:那时她还在热情分享参赛初心,称“即使被拍丑也不怕恶意评论”,甚至调侃自己“斗鸡眼被拍到也无所谓”。
二、规则争议背后:普通人的“信任危机”Arinna的控诉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戳中了许多人的隐忧:当规则变得模糊不清,普通人是否只能被动接受?
1.规则的“变与不变”根据TVB官方章程,海外选手需通过指定机构报名并参加预选。
但Arinna等自行报名的选手被告知“必须线下参赛”。
而最终入围的海外佳丽中,至少3人未出现在任何公开预选名单中。
有网友翻出2019年的案例:当时有海外选手因未参加指定培训被取消资格,证明“推荐通道”并非免试金牌。
但这次,规则似乎对某些人“网开一面”。
2.资源倾斜的现实有业内人士透露,近年参赛者中,超过三成接受过专业形象改造,部分佳丽甚至提前半年进行微调。
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让选美逐渐背离“发现自然美”的初衷。
而Arinna这样的普通学生,既没有团队包装,也没有背景资源,只能靠一腔热血参赛。
3.普通人的“无力感”Arinna的遭遇并非个例。
2024年港姐竞选中,就有选手因合约条款苛刻退赛;2023年热门佳丽林钰洧夺冠后,被曝私生活混乱,其艺人父亲背景引发猜测。
这些事件叠加,让公众对选拔公平性的质疑越来越深。
正如一位网友留言:“我们不是嫉妒别人成功,而是希望成功能经得起阳光暴晒。”三、舆论场上的“温度”:支持与质疑的声音1.支持者的声音:为普通人发声Arinna的控诉引发了许多普通人的共鸣。
一位网友写道:“我考公务员时,因为没报培训班被刷下来。后来发现录取名单里有领导亲戚,那种无力感太熟悉了。”还有网友翻出Arinna的旧帖,感叹:“她关注动物保护和性暴力议题的样子,才是港姐该有的样子。”2.质疑者的担忧:规则与特权的博弈反对者则认为,选美活动本质上是商业运作,公平性难免让位于流量。
有媒体分析称,TVB近年收视率下滑,重启泳装秀、引入争议性话题成为“救命稻草”。
在这种压力下,规则难免被灵活调整。
例如,2024年港姐竞选中,就有选手因“颜值不够”被淘汰,而某富商之女却因“话题度”入围。
3.中间派的思考: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也有网友提出折中方案:“可以保留部分推荐名额,但必须公开透明。比如公布推荐机构的资质,让选手和观众都能监督。”这种观点得到不少支持,毕竟,完全取消推荐制可能让选美失去多样性,但暗箱操作同样伤害公平。
四、风波背后的“积极信号”:普通人的觉醒与行动尽管事件充满争议,但其中也透露出令人鼓舞的变化:1.年轻一代的“规则意识”Arinna事件中,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她在退赛声明中强调“不会转投其他平台”,却获得大量“支持独立人格”的声援。
这反映出年轻人对“资本游戏”的抵制,以及对“纯粹竞技”的渴望。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当‘躺平’成为常态,年轻人反而更珍惜争取公平的机会。”2.公众监督的力量事件曝光后,TVB迅速回应称“规则调整是为扩大选拔范围”,但公众并不买账。
有律师指出,若组委会确实单方面变更规则,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条例》。
这种来自民间的监督压力,正是推动规则完善的重要力量。
3.选美活动的“社会价值”尽管争议不断,港姐竞选依然承载着独特的社会意义。
例如,2025年参赛者中有约40%来自内地,她们带着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参赛;还有选手关注动物保护、性暴力等议题,试图用选美平台推动社会进步。
正如一位参赛者所说:“我们不仅是花瓶,更是普通人表达观点的渠道。”五、未来的路:普通人如何守护“公平”1.制度透明化2.机会均等化为普通选手提供更多培训资源,例如开设线上礼仪课程、形象指导等,减少因资源差距导致的“起点不公”。
3.价值回归选美活动应回归“展现多元美”的初心。
例如,增加“社会服务积分”“文化贡献考核”等维度,让才华和品德成为选拔的重要标准。
结语Arinna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普通人对公平的渴望,也映出了选美活动在商业与理想之间的挣扎。
或许,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彻底消灭争议,而在于让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无论是质疑还是建议,无论是支持还是批评。
毕竟,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普通人发声,更应该为普通人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毕竟,谁不想相信:努力和才华,终有一天能照亮梦想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