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天眼问医】贵阳一女士身体没症状却查出早癌 医生强调:早筛能救命 >> 正文

【天眼问医】贵阳一女士身体没症状却查出早癌 医生强调:早筛能救命

发布时间:2025-07-08 21:06:27 来源:当代先锋网

2025年6月8日,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披露一则典型病例:58岁女性患者胡女士在丈夫劝说下接受胃肠镜体检,意外检出直径3.5厘米的升结肠息肉,术后病理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结肠癌),经内镜微创(升结肠EMR手术,横结肠多发息肉切除术)治疗后顺利康复。该病例再次印证了胃肠镜早筛对预防结肠癌的关键价值,也凸显了公众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筛查认知的提升空间。

据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周晓倩介绍,胡女士的就诊契机源于其丈夫的一次肠镜检查。2025年初,胡女士丈夫在该院接受常规肠镜时发现肠息肉,周晓倩主任在科普宣教中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3-5年进行胃肠镜体检。丈夫将建议转达给胡女士时,她起初以“无不适症状”为由抗拒检查,最终在家人劝说下同意就诊。

周晓倩正在和患者交流术后恢复情况。

内镜检查显示,胡女士直肠至结肠上段未见异常,但在升结肠转折处发现一枚约3.5cm厘米的亚蒂型息肉,形态似蘑菇。考虑到息肉体积较大,直接门诊切除存在出血、穿孔风险,医疗团队建议住院择期手术。经充分术前准备,周晓倩主任团队于7天后实施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整个操作耗时不足5分钟,术中见息肉顶端存在异形血管及线管结构。术后病理报告明确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这是非常典型的结肠癌前病变进展案例。”周晓倩主任指出,90%以上的结肠癌遵循“腺瘤-癌变”的发展路径,从普通肠息肉演变为恶性肿瘤通常需要10-15年。胡女士的息肉经病理证实已处于癌变早期,但因发现及时,通过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后1周患者便康复出院,且无需后续放化疗。

周晓倩形象地将肠壁比作蛋糕,早期癌症仅局限于“奶油层”(黏膜层),一旦突破至“蛋糕体”(黏膜下层及更深层),治疗难度和预后将显著恶化。我国自2009年引入内镜微创治疗技术,2014年起全国推广,目前各大三甲医院均已熟练掌握该技术,为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提供了保留器官功能的微创治疗方案。

胡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周晓倩主任强调,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典型特征就是“无症状”,多数患者直到肿瘤进展至中晚期才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此时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该患者生活中无任何消化道不适,可长达10余年的息肉生长却毫无察觉。

数据显示,我国结肠癌发病高峰在50-55岁,而从息肉到癌变的漫长周期为筛查提供了窗口期。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统计显示,胃肠镜检查中腺瘤检出率约25%,其中30-40岁年轻人群体检查比例显著上升,但50岁以上高危人群仍需动员。

针对公众对胃肠镜检查的抗拒心理,周晓倩详细解读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目前无痛胃肠镜可实现“睡眠中检查”,患者全程无痛苦;该院已筛选出口感更佳的(柠檬味或草莓味等)肠道准备药物,将传统3000毫升饮水量降至1500毫升,显著降低了患者耐受难度。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小息肉,该院推行“检查+治疗”一站式服务,避免患者二次准备的痛苦。

谈及体检项目缺失问题,她表示全套胃肠镜检查(含麻醉)总费用约1700元,医保可部分报销,但因单位体检预算限制暂未普及。为此,她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持续开展科普宣教,呼吁公众将胃肠镜检查纳入45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以实现“发现一枚息肉,预防一例癌症”的目标。

周晓倩正在和患者交流术后恢复情况。

胡女士在术后回访中感慨,自己作为医学背景从业者,竟因侥幸心理忽视胃肠镜检查,若非丈夫坚持,后果难以想象。其息肉生长位置紧邻肝脏,若再拖延1-2个月,一旦癌变突破肠壁,极可能发生肝转移。她以自身经历呼吁公众:“不要依赖症状判断健康,体检是发现早期病变的唯一途径。”

该病例的成功诊治,不仅展现了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消化道早癌筛查与微创治疗领域的专业水准,更诠释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级预防理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亚兰

编辑涂涌

二审刘娟

三审覃淋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