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被上海人叫了40年的“燕子姐姐”重返舞台当主持人,还想念叶惠贤 >> 正文

被上海人叫了40年的“燕子姐姐”重返舞台当主持人,还想念叶惠贤

发布时间:2025-07-08 03:17:21 来源:竹椅吱呀夏

被上海人叫了40年的"燕子姐姐"重返舞台当主持人,还想念叶惠贤

你知道吗,前几天上海电视节开幕式现场,居然出现了一个很久没露面的身影。陈燕华,就是那个被上海观众叫了四十年的"燕子姐姐",竟然又站上舞台当主持人了。

看到她的那一刻,好多人都哭了。不是矫情,真的是太久没见到她了。当年那个甜美的声音,那个会讲故事的燕子姐姐,就这样突然回来了。

时隔近四十年的重逢这事说起来还挺神奇的。陈燕华动情地表示,"当时电视很简单,技术手段没那么多,现在已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当年难以想象的惊喜。"想想也是,1986年第一届上海电视节就是她主持的,现在已经第30届了。

站在舞台上的她,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那股子亲切劲儿一点没变。她说自己特别想念那个年代一起工作的同事们,还有老搭档叶惠贤。听到这话,台下好多老电视人都红了眼眶。

那个电视的黄金年代80年代的电视,真的跟现在没法比。技术条件差得要命,但就是有一股劲头。陈燕华说,那时候从领导到基层员工,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

最夸张的是什么呢?每到重要节庆日,电视台办文艺晚会的时候,你往居民楼一看,家家户户窗户里透出来的都是一样的光,听到的都是一样的声音。全民都在看同一个节目,那种感觉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时候做电视主持人,真是个让人羡慕的职业。陈燕华形容那个年代,电视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正是这种初生的活力,造就了后来四十年的辉煌。

从燕子姐姐到邮递员说起陈燕华,肯定得提她的代表作《邮缘》。这部1984年的电影,当时可是轰动一时。郭凯敏、陈燕华、牛犇这个阵容,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一线。

为了演好邮递员周芹这个角色,陈燕华真是下了功夫。电影开拍前,她被安排到思南路的邮局上班体验生活,跟着邮局员工走街串巷熟悉投递业务。那种认真劲儿,现在的演员很少有了。

电影里的周芹给人满满的正能量,鼓励丁大森脚踏实地学习文化知识。这种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正好符合80年代的时代精神。

为了家庭的选择

最让人感动的是,陈燕华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为了陪伴丈夫许子东赴美留学,毅然放弃了国内的一切。这在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那可是事业最红火的时候啊。

许子东是华师大教授,要去美国深造。陈燕华二话不说就跟着去了,从万众瞩目的明星变成了默默无闻的陪读太太。后来许子东去香港岭南大学当教授,陈燕华又跟着去了香港,在TVB当了8年普通话新闻主播。

有意思的是,后来许子东也投身电视行业,成了《锵锵三人行》的嘉宾主持。夫妻俩都跟电视有缘分,这可能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永远的燕子姐姐虽然离开了很多年,但陈燕华在上海观众心里的地位从来没变过。那盒《燕子姐姐讲故事》的磁带,那个《卡西欧家庭演唱大赛》的现场,都是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她不只会讲故事,还会摆弄小木偶演木偶剧。那个年代的电视节目,虽然技术简单,但每个人都用心在做。现在回想起来,那种纯粹和真诚,真的很难得。

回归的意义这次重新站上上海电视节的舞台,对陈燕华来说意义非凡。"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段历史影像,当时的紧张和兴奋至今还记得。"看着大屏幕上首届开幕式的泛黄影像,她眼中闪烁着泪花。

时间过去了这么久,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好故事的灵魂始终如初。一代代电视人在薪火相传中,推动着电视事业不断向前。

那些年的温暖记忆80年代的上海电视,有种特别的温度。不像现在这么商业化,那时候的节目更纯粹,更有人情味。陈燕华和叶惠贤搭档主持的那些节目,至今还让人怀念。

她说自己刚出国的时候,把女儿留在国内,女儿从一岁多就开始听她讲故事的磁带。后来女儿长大了,说这些故事给了她想象力发挥的空间,一边听一边就在脑海里构想出画面。这大概就是好故事的力量吧。

传统价值的传承陈燕华发现,讲故事可以将传统的价值观融合在故事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这种理念,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

她从单纯的少儿节目主持人向儿童教育与文化传媒的方向转变,但为孩子讲故事的热情依然未改。这种初心不变,让人敬佩。

电视人的情怀这次重新合作的搭档曹可凡,是主持电视节活动"次数最多"的主持人。当他在台上说出"燕子姐姐,好久不见"的时候,现场很多电视人都湿了眼眶。

这种情感,不是装出来的,是真正的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见证了中国电视事业从蹒跚学步到百花齐放的全过程,这份经历是任何人都无法复制的。

时代的见证者从首届上海电视节到第30届,陈燕华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她看着电视技术从简陋到先进,看着节目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看着观众需求从基础到精细。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演进。那个全民围着一台电视机的年代,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世界却格外充实。

岁月如歌的感慨

现在的陈燕华,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谈起电视事业时眼中依然有光。她说那个年代做节目特别艰难,技术条件与现在相比无法想象,但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非常有劲。

这种"有劲",恐怕就是那个年代最珍贵的品质。没有太多的商业考量,没有复杂的利益纠葛,大家就是单纯地想把节目做好,想给观众带来快乐。

不变的初心虽然时代变了,技术进步了,但做电视的初心不应该变。好的内容永远是核心,真诚的态度永远是关键。这或许就是陈燕华这次回归想要传达给年轻电视人的信息。

她在台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透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和智慧。这种魅力,不是年轻时的青春靓丽可以比拟的,是经历了人生起伏后的淡然和通透。

燕子姐姐回来了,带着四十年的记忆和情怀。虽然时光荏苒,但那份对电视事业的热爱,对观众的真心,从未改变。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电视人应有的样子吧。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