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鲁闻道丨潍坊:在时代坐标中镌刻“人民城市”的精神高度 >> 正文
鲁闻道丨潍坊:在时代坐标中镌刻“人民城市”的精神高度
鲁网7月7日讯(记者王玉龙)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站在这一关键节点,潍坊以一场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展示了其从传统工农业大市向现代化综合强市跃升的壮阔篇章。
当渤海潮声与沂蒙山风在齐鲁大地交响,当《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遇见元宇宙的数字化浪潮,潍坊这座有着七千年文明底色的城市,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双城记”——它既是守护“三农”根基的麦田守望者,又是拥抱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弄潮儿。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历史交汇点回望,潍坊用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完成了对发展命题的时代作答: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台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11.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84:1……这,不仅是经济指标的跃升,更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哲学。
(一)
观察中国城市发展史,那些能够穿越周期的城市,往往掌握着“产业演进”与“民生改善”的动态平衡。潍坊的实践印证了这种历史规律。
在产业维度,这座城市完成了从“单极突进”到“多维共生”的进化。昔日的“动力城”“菜篮子”标签,已被“动力装备国际领先+种业硅谷+元宇宙硬件之都”的新名片取代。就像有学者提出的“城市有机体”理论,潍坊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链如同城市肌体的神经网络,既有高端装备制造的“骨骼肌肉”,又有生物医药的“循环系统”,更孕育出氢能产业的“代谢机能”。这种产业生态的多样性,使潍坊在百年变局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在空间维度,潍坊则在演绎着“枢纽城市”的现代传奇。当以交通重构区域格局,京沪高铁二通道与胶东经济圈“一小时交通网”交汇,让潍坊从地理“十字路口”升级为流量“转换枢纽”,给未来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二)
城市文明的终极评判,永远在于其对人的关照程度。潍坊的“民生答卷”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
从“资源供给”到“品质供给”的教育跃迁。潍坊基础教育质量连续23年领跑山东,其本质是践行了“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关注“人”的成长。152所新建中小学采用的“绿色校园”标准,344所幼儿园推行的“游戏化课程”,无不彰显着对成长规律的尊重。这种教育生态的营造,比各种测试排名似乎更能体现城市的远见。
从“病有所医”到“健康管理”的医疗革命。潍坊医疗资源的“4321”格局(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全省第4,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全省第3,二级三级公立医院数量全省第2,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全省第1),则是将“健康中国”理想落地的潍坊方案。人均预期寿命突破81.45岁,这座城市的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书写“上医治未病”的现代注脚。
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的文化觉醒。从青州古城墙下的金石雅集到潍坊新老城区的数字经济文创园,潍坊用“传统IP+现代表达”破解了文化传承的难题。非遗直播实现6400万元年销售额,《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气完全可以在这片土地上与最先进的算法共生。
(三)
回望人类城市文明史,伟大城市的诞生从来不是历史的偶然。今天的潍坊,正在回答一个更具当代性的命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建设“人民城市”的齐鲁样板?
这座城市给出的答案清晰而有力——以产业升级筑牢民生根基,以开放创新拓展城市边界,以文化自信塑造精神标识。城市,不仅是GDP的竞技场,更应是“美好生活”的共同体。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潍坊的探索已然超越地域意义。当“寿光模式”的升级版在“一带一路”沿线推广,当潍坊的先进动力设备驱动着亚非欧城乡的生产系统,这座城市的实践正在为全球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东方智慧。在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强市征程上,潍坊正以系统思维勾勒新发展哲学,其价值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经济增量,更在于证明了一个真理:城市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个平凡生命都能绽放非凡光彩。
责任编辑:赵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