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全球智慧共绘地质公园发展新图景|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 正文

全球智慧共绘地质公园发展新图景|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发布时间:2025-07-05 23:15:50 来源:当代先锋网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主题论坛以地质公园为纽带,共商保护与发展之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主题论坛现场。方春英摄

中国是全球地质资源最丰富、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我国已建成558处地质公园,其中国家地质公园281处;世界地质公园达49处,数量稳居全球首位。这些地质公园不仅记录着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密码,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工程师程红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地质公园的发展始终紧扣“两山”理念,通过协同自然保护地管理、融合文化遗产开发、统筹生态与民生等路径,走出了一条“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高质量道路。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叶顺强摄

贵州正是这条道路上的生动注脚。贵州素有“古生物王国”“沉积岩王国”“喀斯特王国”的美称,1.5亿年地质运动、10万座锥状峰丛,1130条地下河,2.7万余个溶洞,将贵州雕刻成全球岩溶地貌的生动画卷。在保护实践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同步挖掘文化价值、赋能民生发展,形成“地质保护促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支持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贵州拥有2个世界地质公园、9个国家地质公园,构建了多部门联合保护机制,推动“地质+文旅”“地质+研学”融合,既守护自然遗产,又让当地百姓吃上“生态饭”。这些经验不仅为贵州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更成为全国地质公园建设的鲜活样本。

梵净山红云金顶“日月同辉”景观。田葛鑫摄

地质公园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研力量的深度支撑。中国地质科学院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的依托部门,多年来以科研优势为地质公园规划、遗迹保护、科普教育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在致辞中提到,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科研价值被深度挖掘,其地质公园的成功建设正是科研与实践结合的典范。此次论坛的召开,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围绕地质遗迹保护、生态旅游开发等热点议题深化研讨,必将为全球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中国第11颗贵州首颗“金钉子”永久标志在剑河钉入。杨家孟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区域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以49处世界地质公园的数量持续领跑全球,其在保护地质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消除贫困等领域的探索,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同时中国也十分慷慨,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地质公园建设与保护工作中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他强调,地质公园不仅连接着地球的过去与现在,更通过社区参与、知识共享,成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平台。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让自然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更能充分造福人类和地球家园。

赤水丹霞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洪开第摄

国际的期待得到了中国的回应。面向未来,国家林草局将以更高标准、更强担当,推动实现地质公园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完善协同管理模式,提升系统性保护能力;挖掘地质资源的文化价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探索保护与发展的“最优解”,让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群众;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地质公园走向世界。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从贵州的喀斯特峰林到全球的地质公园网络,这场论坛不仅总结了保护与发展的中国经验,更搭建起全球对话的桥梁。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举措,推动地质公园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游正兰张警徐涛

编辑游正兰

二审方春英

三审曾帅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