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六七十岁空腹血糖6.8高不高?医生说出真相,很多人都误解了! >> 正文
六七十岁空腹血糖6.8高不高?医生说出真相,很多人都误解了!
“老李头最近愁眉苦脸了一个星期。”原因嘛,说来还挺常见:体检报告上,空腹血糖6.8。
“是不是糖尿病了?”“我这是不是得戒糖、戒饭、戒一切甜口的东西,从此人生没滋没味了?”“我听邻居说,超过6.1就是糖尿病了,我这是晚期了吗?”看到这里,是不是你也有点坐不住了?空腹血糖6.8,这个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红灯警告”,仍是“虚惊一场”?
今天,咱们就把这个问题掰开揉碎地说清楚,别让一个数字吓着了自己,也别因为轻视它而贻误健康。
看似不大,其实不小——6.8这个数字咋看?
先说结论:空腹血糖6.8,不能说“高得离谱”,但也绝不是“无事一身轻”。
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空腹血糖的“理想值”大概在3.9到6.1之间。超过6.1但不到7.0这个区间,医生有个专门的名字,叫“糖调异常”或者说“糖耐量受损”。这就像什么?就像你家的电表还没爆表,但已经开始“咯吱咯吱”响了,提醒你,该注意用电安全了。
6.8这个数值,本质上是一个“黄灯”,不是非停不可,但绝不能一脚油门冲过去。
为啥老年人更容易“血糖飘红”?
很多人不理解:年轻时我吃得多、动得少,血糖还挺正常,怎么老了反倒超标了?
原因其实挺多的:第一个,胰岛功能下降。老了嘛,机器旧了,零件也不灵光了。胰腺这个器官,年轻时能灵活调节血糖,但到了六七十岁,它的“工作效率”就像退休职工一样,慢了、懒了。
第二个,肌肉减少。肌肉是“吃糖大户”,而老年人常常肌肉流失,糖就没地方去了,只能在血液里兜圈子,血糖自然上来了。
第三个,生活节奏变化。退休后,锻炼变少了,饭量却没少,睡眠也不好。这些都影响血糖的稳定性。
老年人血糖偏高,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但恰恰因为常见,更要警惕。
别把血糖当“考试成绩”——不要迷信一个数字咱们得强调一点:光看一个空腹血糖的数字,判断不了糖尿病。
医学上诊断糖尿病,除了空腹血糖,还要看两个东西:一是餐后两小时血糖,二是糖化血红蛋白。
就像考试不能只看语文成绩,还得看数学、总分一样。
如果你空腹血糖6.8,不妨再查查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如果都正常,那很可能只是“糖调异常”,还没到糖尿病的地步,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扳回来”。
“糖调异常”=糖尿病前夜?别慌,关键看你怎么应对听到“糖调异常”四个字,有些人就开始焦虑:“是不是离糖尿病一步之遥了?”“是不是一辈子得跟药打交道了?”这个阶段,反而是“逆转”的黄金窗口。
只要你现在开始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未来完全可能远离糖尿病。
怎么做?这有点像你发现屋顶漏水时,及时补上,比等着整栋房子湿透强多了。
管住嘴,迈开腿:两个老办法,最管用有人总问:“医生,有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能让我血糖马上降下来?”我总说:“没有。最神奇的,就是‘老办法’。”第一,吃对饭。
不是不吃糖,而是学会吃“慢糖”。白米饭、白馒头升糖快,粗粮、全麦、豆类、绿叶菜升糖慢。你可以不戒口,但要换思路。吃饱和吃对,是两码事。
第二,多活动。哪怕你每天饭后出去散步30分钟,都比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强得多。运动能让肌肉“吃掉”血里的糖,比什么药都直接。
“别怕吃药”,但也别一上来就吃药
很多人一听医生说“吃药”,就像听到了“判刑”。吃药不可怕,可怕的是“该吃不吃”。
但也不是说6.8就一定要吃药。这个阶段,医生会先建议生活方式干涉干与,比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
如果三个月后,血糖仍是不降,医生才可能考虑药物。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实也是这个理——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够强,就不用外力。
老年人常见误区:别被这些“土办法”坑了
说句不中听的,咱们老年人有时候太相信“偏方”了。什么“喝苦瓜汁降糖”、“每天吃两瓣蒜预防糖尿病”……这些办法,有的确实有点作用,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
还有人“自创饮食法”,比如一天只吃一顿饭,或者完全不吃主食,结果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良,得不偿失。
还有人觉得“我没症状,血糖高点无所谓”,这是拿健康当赌注。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血糖高,而是它悄无声息地伤害你的血管、眼睛、肾脏。
心态稳稳的,血糖也稳稳的很多人忽视了一个血糖的“隐形杀手”——情绪。
焦虑、紧张、睡不好,其实都会影响血糖水平。一个人每天皱着眉头,血糖也会跟着“皱起来”。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合理作息,是控制血糖的“软实力”。别总想着“我是不是得病了”,不如想想“我还能做点啥,让自己更健康”。
血糖这点事,说到底是“一辈子的事”,也别拖你血糖不是今天高了明天就出事,但也不是你今天没事就永远安全。
就像水管有点锈迹,今天不修,明天可能就漏。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一样,是慢性病的“铁三角”,一旦三者叠加,出题目的速度就像下坡的车,刹都刹不住。
现在发现6.8,恰恰是你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是警告,而是一种提醒。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写在最后:医生的一句话,朋友的一句心里话我当医生十多年,看过太多“早不当回事,后来追悔莫及”的例子。
也见过很多人,从“糖调异常”开始,靠着管住嘴、迈开腿,十年如一日血糖稳稳的。
我想对你说:6.8,不高,也不低,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机会。不是让你害怕,而是让你醒一醒。人生的下半场,咱们不求冲刺,但求稳、慢、长久。
就像我常说的那句话:血糖这东西,不怕你有点高,就怕你根本不当回事。
参考文献[1]王家骥,李光伟.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2):89-93.[2]曾小峰,周成虎.糖尿病前期患者生活方式干涉干与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70-73.[3]张晓燕.老年人糖尿病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0):2515-251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就像水管有点锈迹,今天不修,明天可能就漏。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一样,是慢性病的“铁三角”,一旦三者叠加,出题目的速度就像下坡的车,刹都刹不住。
现在发现6.8,恰恰是你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是警告,而是一种提醒。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写在最后:医生的一句话,朋友的一句心里话我当医生十多年,看过太多“早不当回事,后来追悔莫及”的例子。
也见过很多人,从“糖调异常”开始,靠着管住嘴、迈开腿,十年如一日血糖稳稳的。
我想对你说:6.8,不高,也不低,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机会。不是让你害怕,而是让你醒一醒。人生的下半场,咱们不求冲刺,但求稳、慢、长久。
就像我常说的那句话:血糖这东西,不怕你有点高,就怕你根本不当回事。
参考文献[1]王家骥,李光伟.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2):89-93.[2]曾小峰,周成虎.糖尿病前期患者生活方式干涉干与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70-73.[3]张晓燕.老年人糖尿病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0):2515-251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