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湖北应城:“金叶”助农,“瓜”分甜蜜 >> 正文
湖北应城:“金叶”助农,“瓜”分甜蜜
六月的江汉平原,本是瓜果飘香的丰收时节。然而,湖北应城市田店镇曾河村的30亩西瓜大棚却遭遇了梅雨与高温的双重夹击。在瓜农濒临绝境之际,应城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金叶助农”党员先锋队挺身而出,以科技为矛、创新为盾,开展了一场从田间救援到产销对接的全链条攻坚战,最终实现20万斤西瓜售罄、增收20%的佳绩,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双灾突袭:丰收希望遇双重考验
“这雨下得邪乎!往年六月顶多两百来毫米,今年猛增到450毫米,瓜哪扛得住?”承包户伍云贵蹲在积水漫过脚踝的田埂上,望着裂果红了眼眶。数据显示,6月应城降水量较常年激增60%,创历史极值,30亩西瓜大棚沦为“沼泽”。
持续高湿成致命杀手,棚内湿度超85%,西瓜糖度从14度骤降至11度;泥泞使采摘效率暴跌40%,每日裂瓜率攀升5%,霉变风险剧增。初步估算,若滞销,农户将血本无归,村集体收入锐减,20余户务工村民工资也将无着落。
祸不单行,梅雨过后,高温接踵而至。连续多37℃以上极端天气,棚内温度飙升至42℃,西瓜糖分日降1度,病害发生率激增30%。“这些瓜就像自家孩子,却只能看着它们烂在地里。”务工村民王翠娥抹着泪捡拾裂瓜。此时,30亩大棚裂果率已达15%,土壤饱和,成熟西瓜在闷热中快速腐烂,丰收的希望在“水火两重天”中濒临破灭。
科技破局:全链条救援解“三难”
“不让一颗好瓜糟蹋在地里!”应城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15人组成的“金叶助农”党员先锋队,携专业设备和农技手册,迅速奔赴田店镇,制定“排涝—抢收—储运三位一体救援方案。
面对瓜田积水,农技专家运用“分区控水法”,在30亩大棚内开挖30条宽20厘米、深15厘米的网格状渗水渠沟,连接6个集水井,并在沟底铺设土工布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调配5台3kw大功率抽水机24小时轮班作业。3天后,棚内水位下降40厘米,土壤含水率恢复适宜状态。
为解决湿滑采摘难题,应城烟草自筹2万元购置工程防滑垫,铺设200米模块化栈道,形成“田间高速路”。志愿者采用“三轻采收法”,搭配500个加装缓冲层的专用筐,将西瓜损伤率从10%降至3%,一周抢收1.8万斤。针对储运霉变问题,志愿者研发“五层防护包装”,使西瓜运输完好率从75%提升至98%,保质期从48小时延长至120小时。此外,先锋队推出“双控一保”方案应对高温,通过架设遮阳网、实行“早晚作业制”,结合防护包装,将裂瓜率从15%降至7%。最终,成功保住17万斤优质瓜,为后续销售筑牢品质根基。
(承包户伍云贵捧着焕发新生的西瓜欣喜不已)
产销对接:流量变现促增收
“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在42℃大棚里抢救出来的‘报恩瓜’!”志愿主播许鹏飞现场切瓜的清脆声响彻直播间,红彤彤的瓜瓤瞬间点燃弹幕热情。这场在瓜棚搭建的直播,成为打开销路的突破口。
志愿者们穿梭瓜棚,用镜头展示智能监测仪数据,呈现农技师讲解品质保障过程,记录瓜农故事,真实鲜活的场景吸引3000人次观看,收获5万点赞,两场直播便接到200余单,“应城田店西瓜”一夜走红。
线下立体销售网络同步发力。先锋队整合资源构建起“三位一体”销售体系:在城区3个菜市场设立直销点,采取“试吃+促销”模式,日均销售2000斤;发展12名社区“团长”覆盖5个小区,推行“今日下单、明日直达”的预售模式;与8家农副产品店签订协议设立扶贫专柜,每斤售价提高0.5元仍供不应求。同时开设“田店西瓜”电商专区,3名本地主播通过短视频展示瓜田日常,日均线上销量突破800斤。
(先锋队在菜场设立的直销点)
数据见证成效:通过线上线下多元渠道,曾河村受灾的20万斤西瓜在10天内全部售罄,总销售额达39.2万元,较传统批发模式增收20%。更可贵的是,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西瓜通过“五层防护包装”运抵全国各地后,完好率达98%,消费者好评率超过95%,不少人在订单备注中写道:“买的是瓜,暖的是心。”
长效筑基:从救急到扎根的振兴路
雨过天晴,曾河村30亩西瓜大棚焕发新生机。智能温湿度监测仪、标准化集水井、硬化产业路等设施,见证着“金叶助农”留下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科技赋能让种植更科学。在先锋队助力下,农业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棚内环境并预警,“微生物菌剂+滴灌”技术使病害率降低30%。“田间学堂”培养10名本土技术员,种植APP全程记录农事操作,农户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
合作社创新技术保障品质。“一瓜一网套”技术为西瓜定制防护,减少鸟虫侵害与机械损伤,农药使用量降低40%,损耗率降至5%以下,亩产稳定在3000斤。标准化种植推动收购价每斤提高0.8元,30亩地年增收近5万元。
品牌化运营拓宽销路。“田店西瓜”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统一包装带溯源二维码。合作社与5家政企、3所学校食堂签订长期协议,溢价15%仍供不应求。村集体计划扩种20亩,带动更多村民参与。
(超市、校食堂代表前来考察试吃)
“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合作模式让各方安心:应城烟草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村集体负责合作社运营管理,农户按劳取酬,预计带动户均年增收0.8万元。如今的曾河村,形成了“技术有支撑、销售有保障、利润有分成”的良性循环,从“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
正如应城市烟草专卖局负责人颜为帅所说:“助农不是救急,而是扎根泥土的长期陪伴。”这场“双灾”大考中,应城烟草用科技之力、营销之智、机制之稳,不仅保住了一季瓜的收成,更播下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种子,让共富的甜味在江汉平原的土地上愈发醇厚。(骆玉琴)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