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这群山外来的“务川人” >> 正文
这群山外来的“务川人”
多彩贵州网讯当晨雾还笼罩着远处的山峦,乡间的小路上已响起轻快的脚步声。一群操着不同口音的“山外来客”,正与田间劳作的村民们打着招呼。他们来自山外的世界,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驻村干部,也可以叫他们“新时代的务川人”。
这群“新时代的务川人”怀揣着使命和梦想,告别城市的喧嚣,离开温暖的小家,坚定地扛起责任与担当,走进大山深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百姓生活,用青春与激情书写乡村振兴动人的篇章。
扎根乡土以脚步丈量民情
2023年5月,已圆满完成2年驻村工作任务的务川自治县石朝乡浪水村驻村第一书记汪洋,却申请留了下来,继续为浪水村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汪洋是遵义交投集团的一名干部,2021年他主动向组织提交驻村申请,被派遣到务川自治县石朝乡浪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启了他精彩的驻村生涯。
初到村里,汪洋面临陌生的环境、复杂的村情和群众的疑虑。他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转变角色,背起行囊,一头扎进乡村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漫天飞雪,他不是在走访群众,就是在走访群众的路上。4年来,他走遍了浪水村的每一块田地,访遍了所有在家农户,访民情、察民意、问民需、解民忧。
“这四本笔记本记录着我驻村工作点滴,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汪洋一边整理着民情日记,一边讲述着驻村的故事。
在驻村工作中,汪洋创建并运营“云上石朝”微信公众号,宣传推介石朝的自然风光、人文风物、农特产品等。依托浪水村委所在地海拔高,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和浪水天坑自然风景区资源优势,带领村干部整合村里闲置资产,联合县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打造“云中驿站”民宿,引导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了康养民宿,进一步夯实石朝休闲避暑旅游产业,同时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近期,汪洋又大胆跨界,借助网络平台成为一名“带货主播”。在“云上石朝好物优选”直播间里,“叫卖”从农户手中收购农特产品,讲述产品背后的乡村故事。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四年多来,汪洋把浪水村当成自己的家,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深耕民生“关键小事”,做好强村富民“发展大事”,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排忧解难以实干赢得信任
“现在再不担心缺水,太感谢村里的‘田姑娘’了。”一路走来,村民不断地夸赞“田姑娘”吃得苦,务实能干,喜欢办实事好事。
在务川自治县砚山镇大桥村,村民口中亲切称呼的“田姑娘”是遵义市审计局派驻砚山镇大桥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田季千。到村后,她迅速转变角色,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驻村工作上,经常性到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送政策、聊生活、帮产业、问需求、解急难,吃苦耐劳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村民的认可与信赖。
在走访过程中,有村民反映,大桥村通往砚山镇集镇的一段小路很危险,有村民在那里摔伤了。接到信息后,她第一时间去实地勘察。这是大桥村步行到砚山镇集镇的必经之路,村民口中的危险路段是一处陡坡,路面破损严重。晴天走在上面,稍不注意都会滑到,雨天就更不用说了,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安全。田季千立即找来专业人员设计、测算,并向“娘家”遵义市审计局求援。争取到路面改造经费后,她组织10多位村民改造道路,每日到施工点协助。经过3天的集中施工,将原来的泥泞陡坡路改造成了加宽的石梯步道,及时消除了群众出行的安全隐患。
2024年,田季千成功争取到大桥村河道治理及防洪工程项目资金15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汛期洪涝隐患问题。为村里新录取的40名大学生争取助学资金4.28万元。
倾心为民,真情服务。2023年5月驻村以来,田季千先后为群众办理各项事务123件,办好事实事105件,协助调解矛盾纠纷5件,协助村集体发展高粱产业160亩,带动78户农户种植780余亩高粱,争取资金150多万元,带领党员干部为村民送水20余次,带领群众深入人迹罕至的荒山林地、悬崖峭壁查探水源4次……
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基层谋发展。田季千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产业帮扶以发展点亮希望
黄华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航天江南集团)第十总体设计部团委副书记。2023年5月,被派遣到务川自治县涪洋镇双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农村走出来的黄华深知,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入村后,他迅速走遍全村,调研产业发展,邀请遵义市农科院专家李金凤走进双河考察茶产业,外出铜仁市德江县考察学习“稻+蛙”种养模式,远赴黔西化屋村学习乡村振兴工作经验,通过新闻线索了解腊肉加工技术,散养鸡技术。
经过充分考察和调研后,黄华进行深入复盘总结,并将村支两委进行头脑风暴,研究谋划双河村产业发展和长远规划,探索发展“稻+蛙”生态综合立体养殖项目。
确定好发展项目以后,黄华积极向帮扶单位争取项目资金20万元,并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和干部群众一起打田、放苗、插秧。同时也创新管理方式,聘请职业经理人专职负责稻蛙产业,选拔党员骨干参与基地管理。
经过2年的驻村奋斗,双河村10亩连片的梯田从曾经的种玉米,重新种回了水稻,还变成了一个稻蛙综合立体养殖示范点。丰收的时节,金黄的稻谷下密密麻麻的青蛙。基地建设第一年,亩产1200斤蛙和300斤生态米,亩产值接近1.5万元。
项目得到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推荐为省级稻蛙综合养殖示范点,得到对口帮扶单位等多家资金支持。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会(遵义片区)暨消费帮扶活动也走进稻蛙养殖基地。稻蛙养殖基地不仅成为双河村300余名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宝地,还成为了务川山地特色产业的又一张名片。
驻村工作中,黄华积极开展“农企对接”,销售务川白山羊和西瓜,累计销售白山羊947份3788斤,销售西瓜6万斤,累计金额超过30万元,切实帮助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2024年,黄华结合航天江南贵阳片区单位需要,从一个单位向贵阳片区单位拓展,累计向企业销售白山羊3300份共1.64万斤,金额达90万元。
汪洋、田季千、黄华只是众多山外来的“务川人”中的代表。2022年来,各级派驻务川的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累计729人次,“组团式”帮扶队员139人次,东西部协作帮扶(69)人次。为务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极大贡献。
这群“新时代的务川人”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仡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他们有的虽然期满离开务川了,有的即将离开,但他们永远“驻”在仡乡群众的心中,成为了群众心中最可爱、最可敬的人。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彭飞)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