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强农先锋丨张萍:从“三无村”到“样板村” >> 正文

强农先锋丨张萍:从“三无村”到“样板村”

发布时间:2025-05-28 12:31:58 来源:鲁网

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到“寿光模式”,这片热土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展现潍坊三农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先锋力量,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5月28日讯(记者王玉龙朱思琪)5月16日上午九点,一辆皮卡车风风火火地开进了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车上跳下来一位脸膛黝黑、身体壮实的中年汉子,连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来晚了,让你们久等了……刚从地里回来!”说话的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张萍。当天他从清晨六点就下地了,亲自操作合作社的推土机,平整因为穿村农田而过的高铁基建导致的生产路破损,并转遍了合作社的几个麦田大方,看小麦灌浆情况。每天到麦地走一圈,已成为张萍雷打不动的习惯。“种小麦就跟养孩子一样,越种越有感情。一天不看见地里的麦子,我这心里就不踏实,每天来转一圈,才能安心去干别的。”张萍笑着说。

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麦田守望者”的55岁的基层干部,用十年时间带领一空桥村从一个“班子散、人心乱、百姓穷、村账空、村貌差”的落后村,蜕变为村集体年收入超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的“全国优质麦种植示范基地”,创造了乡村振兴的“一空桥奇迹”。张萍以其“百姓利益为上”的初心、“不存半点私心”的公心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担当,成为新时代强农兴村的先锋楷模,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潍坊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临危受命:从“创业者”到“领头雁”

2014年的一空桥村,是当地有名的“老大难”村。村里既无资金、又无企业,更无机动地,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村内道路坑洼不平,私搭乱建严重,一条“卡脖子”老路堵了50年无人能解。“谁干谁挠头、百姓没盼头”成为这个落后村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里街道党工委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将目光投向了在外经商的本地能人张萍。

当时的张萍已在商界小有成就,是公认的“能人”。面对组织的召唤和家乡的困境,他毅然放下手头的生意,回到一空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回村前,我是一名创业者;回村后,我要做村民的‘领头雁’。”张萍在就职时这样表态。

然而,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低半头”工作法凝聚民心。张萍深知,要改变村庄面貌,必须先凝聚人心。他创新提出“低半头”工作法:“村党支部书记没什么了不起的,在相处时更应该比百姓低半头,在工作时把百姓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为此,他制定村干部履职“10带头”“15不准”,加强队伍管理;选出12名网格长,由网格长带领村民落实村级任务,村干部的履职能力显著提升。

“垫资修路”破解出行难题。面对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道路问题,张萍费尽心思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个人带头垫资100万元,领着村民完成了村内5公里的道路硬化。在拆除私搭乱建过程中,他坚持大公无私、一视同仁,动员村民拆除违建200余处,最终打通了困扰村民半个世纪的“卡脖子”老路。“晴天车过一身土,雨天行路车骑人”成为历史,村民对村“两委”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产业兴村”找准发展路径。基础设施改善后,张萍带领村“两委”成员到浙江、江苏等地学习考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村民祖祖辈辈种植的小麦上。“种粮只有形成规模才有账可算”,张萍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决定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之路。2016年,在他的推动下,一空桥村党支部领办了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14名党员和87名村民以每股1万元的形式入股,摁下红手印成为股东。合作社成立第一年,社员人均分红1500元,到2021年已增至8000元。

从商人到村官的角色转变中,张萍将市场思维与为民情怀有机结合,用“创业者”的敏锐和“当家人”的担当,为一空桥村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他常说:“只要用心给老百姓干事,老百姓看在眼里,理解了就会支持;有了老百姓的支持,村‘两委’班子就凝聚了,各项工作也就好开展了。”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和治理智慧。

科技赋能: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

随着合作社的成立,一空桥村的农业转型步入快车道。然而,张萍并不满足于简单的规模扩张,他深知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支撑。2018年,在张萍的多方奔走下,国家级优质强筋麦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一空桥村,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负责人李豪圣带领专家团队驻村指导,开启了“科技+农业”的深度融合。

“济麦44”引领品种革命。在专家团队的建议下,一空桥村放弃了传统小麦品种,全面推广种植超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与传统品种相比,“济麦44”不仅产量高,而且面筋含量和品质显著提升,每吨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出近200元,满足了市场对高端烘焙原料的需求。“‘济麦44’把高产性状和优质性状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我们调结构,加快农业特别是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非常有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这样评价。

“三减一增”实现绿色增产。在种植技术上,张萍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减肥、减药、减水、增产”的绿色种植模式。通过应用小麦生产标准化、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小麦旋耕镇压播种一体化等新技术,在亩均麦种少播30%的前提下,实现增产14.3%。2024年优质麦平均亩产达到713.08公斤,每亩地净收益约1500元,比传统种植方式增收40%以上。合作社还投资540余万元购置收割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50余台,在满足合作社自用的同时,将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村庄,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张萍创新性地将山东省农科院的科研优势、鲁研公司的市场优势和合作社的生产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了“科学家+企业家+管理者”的“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合作社负责种植,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企业负责良种扩繁和订单回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2018年,首批种植的1800亩“济麦44”亩产便达到1200斤,商品粮售价每斤比普通小麦高0.1元,亩增效200多元。到2024年,种植规模已扩大到周边6个村的1.05万亩,使当地成功晋升“国家优质小麦示范区”。

为提升村民科学种田水平,张萍依托合作社打造了“金田麦香”共富学堂,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培训,内容涵盖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在小麦种植的每个关键时期,农业技术指导小组都会深入田间地头,一对一指导种植户做好田间管理,为农民种出增收粮开具科学“处方”。常年的“土里摸爬滚打”,张萍自己也成了半个农业专家,他每天在麦田里一呆就是10多个小时,新买的皮卡汽车仅两年半时间就跑了8.3万公里。

科技赋能让一空桥村的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生机。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田,从追求产量到提质增效,张萍带领村民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他常说:“种小麦就跟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从播种到收获天天在我心里装着。”这份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科技的敬畏,不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精神力量吗?!

共同富裕:从“一村富”到“村村富”

随着一空桥村的发展步入正轨,张萍开始思考如何让周边村庄共享发展成果。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不能只是“一枝独秀”,更要“百花齐放”。2022年以来,在高里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张萍推动成立了“金田麦香”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一空桥村为核心,联合附近的三甲刘、獐羔埠、前王家庄子、后王家庄子、大柳疃5个村,探索“1+6+N”组织体系,开启了基层党组织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片区联合党委副书记,张萍推动建立了党建一起抓、发展一起商量、难题一起想办法的“跨村联建”创新治理工作机制。联建村庄实行土地整合、规模经营,总种植规模扩大到1.05万亩,6个村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为加强基层治理,联合党委整合各村的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打造了一支“哪个村都能说上话”的基层治理队伍,实现了“有事大伙一起商量,有问题大伙一起解决”,片区的乡亲们过得越来越像“一家人”。

“二次分配”共享发展红利。在张萍的倡议下,一空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将股份占比调整为村集体占10%、成员占90%,2536名符合条件的村民全部入社、年底分红。2022年,合作社在刨除生产成本后,将盈利所得的300万元全部用于股民分红。村民刘玉峰感慨道:“以前种地一年到头收入有限,现在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费,还有收益分红,过年村里给每人发500元的福利,这种日子以前真是不敢想!”2024年夏收,“济麦44”平均亩产1300多斤,增收110多万元,社员每股分红3000元。一空桥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目前,村集体总资产已达三千万元。

为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2020年一空桥村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石磨面粉加工车间,加工生产石磨麦芯粉和全麦面粉,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张萍还计划建设高标准的粮食烘干厂,为粮食增收后的储存打下基础。“短期目标是建烘干厂,长远计划是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带动周边村庄共同致富,让老百姓住上新楼房。”谈及未来,张萍信心满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张萍特别重视本村人才的培养和回引,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发展集体经济,增强了村庄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家乡变化后,纷纷选择回乡创业或到合作社就业。村民张冰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一空桥村成为村“两委”成员,参与村庄治理和产业发展。

一空桥村的村名来源于村前一座建于金代、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历史的一孔古桥。在张萍的带领下,这个饱经沧桑的古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身,还带动周边村庄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种“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24年5月,寒亭区全域推广党建引领共富片区建设经验,一空桥片区的做法成为全区学习的样板。

"老百姓信任咱,咱就得使劲干好。下步我们将继续把大田种植做大做强,多打粮打好粮多增效益,让全村老百姓住上新楼房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张萍表示。

责任编辑:赵岳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