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司法所里的故事》网络热播 江苏影视人推出网剧力作 >> 正文
《司法所里的故事》网络热播 江苏影视人推出网剧力作
5月21日迎来小满节气。此时北方麦类夏熟作物旺盛生长,籽粒灌浆渐趋饱满,但又还未完全成熟,故称小满。
这一天,江苏影视人创作的40集网络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上线优酷热播一周,喜获“小满”佳绩。
数据佐证:《司法所里的故事》已创下连续7天猫眼短剧热度榜TOP1;连续7天优酷短剧热度榜TOP1;连续7天稳坐优酷首页首屏;登上优酷律政剧“榜一大哥”宝座,跑过了其他律政长剧。
这部入选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项目、由南京米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网络微短剧,拉升了短剧市场的关注度。
那么,该剧以何能耐引起观众共鸣?是剧情取胜还是明星加持呢?
从剧情来看,《司法所里的故事》是一部主旋律剧。但观众买不买账,还是要靠市场来验证。剧作本身好不好看,能否吸引“回头客”,也是市场衡量一部剧的标准之一。
那先看看剧情:
婆媳饭桌PK,论谁的心机更深;
温暖大叔竟是已婚男,洗头妹无脑踏入渣男陷阱被小三;
三子女将亲生母亲抛弃路边,年迈老人流落街头;
四肢健全的壮小伙以跳楼要挟前妻支付生活费,还向亲妈索要门面房;
渣男留学前零成本结婚,骗取妻子打工供自己在国外攀上白富美;
出轨男劣行被原配识破,居然反怪“小三”贪财色诱……
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人性善恶、人间冷暖,都需要在法律框架内辨明是非,惩恶扬善。
《司法所里的故事》剧照
小小司法所出场了。剧中,城新街道司法所青年调解员韩超(刘浩群饰)、何蓓蓓(吴明晶饰),年轻女司法所所长方暖忻(王语嫚饰),资深调解员陈春阳(宿瑞明饰),成为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将司法所的工作日常与情感生活,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
单集时长约16分钟的剧情,全部集中表现都市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充满了市井气、烟火气。剧中塑造的司法所“调解小队F4”仿佛就是社区百姓中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人,真实存在,让人心生敬意。
《司法所里的故事》剧照
有作协的专家对该剧的剧作结构给出了高度的评价,专家们认为,“其一,编剧把每一个故事很生动的写出来,并连在一起,多角度平行线叙事,层层相扣,留有悬念,让观众顺着故事情节欲探知结果,哪怕是再小的故事都有交待,体现了编剧的功力。其二,剧情内容丰富且真实。一般的影视作品仅写一个故事,人物都是围绕这个故事展开,而该剧中却写了很多故事,并且每一集里,几个故事多头并进,穿插得很自然,条理很清晰,这对写作、导演、拍摄、剪辑都是挑战,很有难度。但这部剧里都解决了,让人眼睛一亮。其三,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性格都很鲜明。身为主角的司法所工作人员,虽然一起工作,但各自家庭有各自的矛盾,且性格不同,形象生动。配角也没有按传统的模式和面孔来写,没有写成非黑即白,每一个人有自己的不易和无奈。其四,演员生活化的表演,让观众觉得这些人就是身边的普通人,很接地气。整部剧看下来,满满的人情味,生活气息浓。”
司法行政题材微短剧,以这种轻喜剧形式讲述基层司法从业者的故事,可谓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产生共鸣无异于水到渠成。
《司法所里的故事》剧照
《司法所里的故事》中,没有知名的明星加持。
导演米禾禾全部选用扎根基层的普通演员,她的要求是:所有演员生活化出演,挑战自我。司法所几个主要角色的选择,从形象到气质无不贴合角色。担纲主要角色的年轻演员,镜头里从容不迫,不露痕迹,表演风格清新自然,似乎每一个镜头,情感都恰到好处,人物不同境遇下的内心挣扎与某种无力感,全都写在眼神里,体现了导演对演员表演的精准把控能力。
米禾禾导演擅长在新时代语境下,拍出最符合当下审美喜好的作品。她巧妙地将严肃的法律话题融入轻松幽默的情节之中,既不失专业性又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在她的坚持下,《司法所里的故事》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展现司法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同时也传递出温暖人心的信息——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文字条文,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米禾禾导演给演员说戏
剧集的故事呈现,用“法理真情”打开调解日常的过程,角色鲜活有趣,情感真挚动人,一群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瞬间收住人心,兴趣拉满。
从方寸调解室到社区街头,每一场调解都如同一幕精彩的小品。剧中四位主角有的善战如狼,有的温柔似兔,有的远见比鹰,有的镇定若虎,还有萌宠小团宠穿针引线,搞笑的桥段比比皆是,举手投足间尽是笑点。
更重要的是,剧中这些年轻的法律人,解决各种棘手问题时有智慧有勇气有奉献精神,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司法所里的故事》热播网络是早有端倪的。
米禾禾导演给演员说戏
今年三月在成都举行的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法治视听赋能中国法治建设”分论坛上,网络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获得司法部的重点推荐,入选“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第三批推荐剧目。
“通过将法律知识嵌入微短剧、网络剧、短视频等年轻化表达形式,能够有效降低普法门槛,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新语态”阐释“硬法理”,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司法所里的故事》做到了。
追溯编剧张宁宁的创作过程,历时十余年做这个选题,得到江苏省、南京市司法职能部门的支持和指导,足迹遍布南京市众多司法所,采访到他们工作中大量真实的调解案例,近距离感受到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灵活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情商。
张宁宁在采访
《司法所里的故事》,其剧情脉络是沿着现实生活流动的,而非闭门造车。剧情不仅新鲜,也更贴近现实,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
剧集播出后,也引起了有关学界的反响。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律师》《民主与法制》原总编辑、现任桂客学院院长刘桂明,观看了该剧部分剧集后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该剧将司法所题材的稀缺性,与以百姓生活故事铺陈方式相结合,产生了火花效应。剧中每个人物都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自己的角色,为让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多一些正气与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宁宁在采访
网上关于《司法所里的故事》的剧评也层出不穷,有位网友的表达颇有见地——
“有这么一个地方,它尊重人们的尊严、维护人们的和谐、教给人们要以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但又从不缺少温情。
这个地方就是——司法所。
“正在优酷热播的网络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解读了‘调解无小事,百态见人心’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精准概括了司法所工作的底色。
“没有惊天动地的法庭辩论,没有悬疑反转的罪案追踪,这部以基层司法所为主场的剧集,用一个个‘鸡毛蒜皮’的纠纷,撕开了中国式人情社会的复杂肌理。
“从婆媳矛盾到房产争夺,从邻里纠纷到遗嘱风波,剧中调解员的每一次斡旋,都是一次对人性幽微的精准把脉。
“赡养纠纷里说不出‘我需要关心’的老人,门面房纠纷中被伤害却又隐忍的妻子……剧集精准捕捉到当事人‘以缄默替代沟通’的情感表达困境。
“调解员的工作,本质上是在帮当事人翻译那些说不出口的真实需求。
《司法所里的故事》剧照
“《司法所里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最好的普法不是背诵法条,而是让人理解——‘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戒尺,而是丈量人性的标尺’。
“曾经有司法所的所长说出‘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时,这句话早已超越职业范畴,成为现代人处理关系的终极箴言。”
“那些在调解室里抹泪的、争吵的、释怀的普通人,何尝不是屏幕外的你我?
在数字化时代,法治视听正以更灵活、更接地气的方式赋能普法工作,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传播”向“互动共情”升级。网络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就是普法工作融入人间烟火味的生动体现。
目前,该剧在优酷播出已过半,更多扎心的故事和人物正待出场,有观众认为每天更新两集的速度太慢,着实让人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获得如此高的热度之后,接下来会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撰文/梁平(制片方供图)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