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魅力汉语 “豫”你同行①丨从一句台词到中原逐梦 中文是她穿山越海的理由 >> 正文
魅力汉语 “豫”你同行①丨从一句台词到中原逐梦 中文是她穿山越海的理由
大河网讯谁能想到,一句中国台湾电视剧的台词,竟牵动了远在热带岛国的少女心弦!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女孩周艳霓(CarreenAthalia)高中时被《流星花园》中的一句话深深吸引——“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吗?”这句台词意外地触动了她,从此她踏上了探索中文世界的旅程,跨越山海,奔赴中原。
在5月24日举行的河南省第二届“魅力汉语‘豫’你同行”来华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决赛中,周艳霓以字正腔圆、情感充沛的演讲惊艳全场。她从容讲述着自己与中文、与河南的点滴故事,台下观众很难将这位表达流利、自信大方的选手与“外国人”的身份联系起来。凭借出色的语言表达和舞台表现,她最终斩获特等奖。赛后,难掩激动的周艳霓向记者娓娓道来她与汉语之间的不解之缘。
周艳霓在比赛中荣获特等奖,图为其手持奖杯留影。
初识中文,周艳霓便被它独特的韵味深深吸引。“我的汉语启蒙老师不是字典,也不是课堂,而是中国电视剧。”她笑着说。一部《流星花园》宛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她的心湖,激起阵阵涟漪,也悄然开启了她对中国影视的热爱之旅。
彼时,印尼语字幕的匮乏成了她与精彩剧情之间难以跨越的障碍。剧中人物的对白、情节的起伏,常常因语言不通而无法尽解。正是这份“看不懂”的遗憾,激发了她学习中文的强烈愿望。大学阶段,周艳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专业,凭借勤奋努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荣获“最佳毕业生奖”。
完成在印度尼西亚的学业后,周艳霓顺利步入职场,但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日俱增,促使她萌生了赴华留学的念头。最终,她将梦想的坐标定在中国郑州,选择在郑州大学继续深造。“从没想过自己真的能从印尼来到中国,还顺利获得了奖学金。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冒险,但也是一段无比精彩的旅程。”周艳霓感慨道。
图为周艳霓在决赛中进行“主题演讲”时的精彩瞬间。
来中国之前,周艳霓自诩已是个“中国通”。然而初到河南,她很快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实含义。“你点的菜冇了,你换个啥?”外卖商家的一句地道河南话,让她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
但慢慢地,她意识到,方言不只是语言形式,更承载着一方土地的情感温度。每当她听不懂时,总有人耐心为她解释,这份热情与体贴让她深受感动。如今,她的普通话更加流利,甚至还能在市井烟火中轻松接上几句“中”“得劲”。方言不仅让她感受到语言的鲜活生命力,也让她真正读懂了这片土地所散发的温暖与善意。
图为周艳霓在决赛“才艺展示”环节精彩亮相。
谈及为何选择来河南留学,周艳霓给出的理由令人忍俊不禁。作为从小生活在热带的“超级南方小土豆”,她对雪天心生向往,却又被中国北方的刺骨寒冷“劝退”,而南方不确定的降雪则让她犹豫不决。最终,地处“中间地带”的河南成为她心目中气候宜人、理想恰当的选择。
来到河南后,周艳霓对“中”这个字有了更加立体而深刻的理解。这里是“天地之中”,三千年前便有“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理念,“中国”之名正与此渊源紧密相连。她在博物馆中看到甲骨文、青铜器,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古老与厚重;在郑州街头仰望玉米楼、二七塔,又触摸到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韵味。在河南,周艳霓不仅学到了书本里的“中文”,更感知到了一个立体、生动、充满温度的中国。
图为决赛结束后,周艳霓与老师、朋友们开心合影。
中文不仅是周艳霓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更成为她连接世界的桥梁。在河南求学期间,她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尽管大家语言背景各异、口音千差万别,但正是中文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让他们跨越语言障碍畅聊文化差异。这样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交流场景,让周艳霓深切感受到中文所蕴含的包容与力量。
“从高中到研究生,从印尼到中国,汉语是一份穿越时空的礼物,以它独有的魅力陪我走到现在,也将继续陪我走下去。”周艳霓动情地说。六年来,她用时间和热爱书写了一段与汉语、与中国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
周艳霓告诉记者,如今的她,有了一个新的梦想:成为中印尼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那颗因热爱而种下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终将开出联通两国的繁盛花朵。(张雅涵)
编辑:王晓颖审核: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