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活动回顾|现代中国美育的发轫——1910年代初上海的文艺新潮在沪顺利举办 >> 正文

活动回顾|现代中国美育的发轫——1910年代初上海的文艺新潮在沪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26 15:24:10 来源:搜狐文化

5月24日,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华于上海图书馆东馆带来了一场题为“现代中国美育的发轫——1910年代初上海的文艺新潮”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聚焦于百年前上海的文艺图景,展示了中国现代美育的早期萌芽与实践。

陈建华教授认为,尽管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但上海在此之前已通过文艺实践悄然展开现代美育的探索。他指出,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诸多商业文明为美育提供了土壤,报刊杂志的繁荣、稿费制度的形成、剧场与影院的商业化运作,构建了“作者—传播—受众”的现代文化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文艺的大众化,更使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市民通过阅读小说、观看戏剧电影、欣赏月份牌画,在娱乐中接受现代价值观的启蒙。

陈建华教授

首先,陈建华教授梳理了1910年代初上海文艺领域的多元突破。例如文学方面,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等文学流派引领潮流,周瘦鹃、陈蝶仙等作家以通俗小说创作回应市民文化需求,打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桎梏,开启了文学商业化的先河。

美术领域,1912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成立堪称里程碑事件。刘海粟、乌始光等先驱推动西化美术潮流,徐咏青等画家为杂志设计的封面、月份牌和百美图,塑造了“新女性”形象,成为早期美术现代化的范本。戏剧舞台上,1914年的“新剧运动”掀起热潮。数十个剧团活跃于上海舞台,新民社、民鸣社等团体以《黑籍冤魂》等剧目批判社会现实,倡导国民教育。

值得关注的是,女性开始突破传统束缚登上舞台,尽管初期多为女子剧团独立演出,但已为后来的男女合演埋下伏笔。电影方面,郑正秋与张石川成立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后更名新民公司)于1913年拍摄了中国首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这部以滑稽剧形式展现平民生活的影片,标志着国产电影从短片向叙事长片的跨越,为中国电影史奠定了重要基石。

陈建华教授展示徐咏青笔下新女性国民形态

随后,陈建华教授表示,这些事件分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史或美术史上都有记载,但从未被放在一起看过,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可以发现这些事件几乎同时发生在一两年内,对后来的文学、戏剧和美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传统到现代的某种转型角度来看待这些事件。

他强调,这一时期的文艺现象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作者多为外地移民,凭借自学与实践投身艺术,体现了打破传统壁垒的探索精神;写实主义贯穿文学艺术,如《难夫难妻》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描写,新剧对社会问题的聚焦,均展现了对现实的正视与反思。

与此同时,文艺与商业的深度结合——如《礼拜六》以“趣味”吸引读者、电影票房成为市场导向——既推动了产业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文化商业化的早期样本。然而,这场新潮也存在历史局限性。例如,美术教育初期偏重技法模仿,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文学创作虽贴近市民趣味,但部分作品存在思想深度不足的问题。此外,女性在文艺领域的突破仍受限于社会观念,真正的性别平等尚未实现。

最后,陈建华教授提出要重新审视上海在现代文化史上的独特价值。他指出,长期以来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视为现代文化的起点,但上海自开埠后积累的文化实践构成了一条独特的海派文化脉络。1910年代的文艺新潮正是这种多元、包容、商业化的海派文化的集中爆发,其对美育的实践探索,为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注脚。

这场讲座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文化发展的启示:在商业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如何延续百年前的创新精神,让美育真正融入公众生活,或许正是百年前的文艺新潮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活动现场

陈建华作品系列

《论境界:〈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陈建华著

《凌波微语》陈建华著

《陆小曼·1927·上海》陈建华著

《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传》陈建华著

《飞翔的旅驿:清末民初文学与文化》陈建华主编

*内容来源:商务印书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