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大山的回响|法国女孩从贵州带走了一块布 >> 正文
大山的回响|法国女孩从贵州带走了一块布
写在前面:
大山的纹样正在敲击世界的审美节拍。2024年伊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以山风般的韵律席卷时尚界:1月肇兴侗寨绣娘携蓝染盛装惊艳时尚杂志《上城士》,2月苗绣传承人在《芭莎艺术》解码古老图腾,3月,“村T”少年踏着山雾登陆国际时装周,设计师的创意笔触描摹着蝴蝶妈妈的翅膀。
当传统纹饰与现代设计共振,当深山技艺与都市美学对话,这场时尚风潮实则是黔地山岭的深沉回响:每个针脚都在编织文化觉醒,每片银饰都在折射民族自信。山风卷起千年纹样,正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和声。
第二期,我们采访了法国文化企业家PaulineFerrières(宝琳)。她在贵州黔东南州采风调研后,被苗族、侗族传承数百年的织染技艺所感动,与西班牙设计师AdrianaCagigas、中国室内设计师张行一同创立了品牌“德逸DEYI”,通过艺术、当代设计和文化体验,推广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及其文化遗产。
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民主村的侗族妇女正将自己精湛的纺织技艺手把手地传授给下一代。梁辉波摄
在贵州大山深处,少数民族妇女正将棉花搓成线,再将线按经纬排织,伴随着“吱吱呀呀”的织布机声音,线逐渐成了布。
一个叫宝琳的法国女孩从这里带走了一块布,这块布给了她一个梦想。
经纬共生,织出一个梦
贵州侗族村寨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织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侗族服饰制作技艺在这里诞生;苗寨里的妇女们则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等工艺织出一个个布满图案的织物,由此产生了流传700余年的苗族织锦技艺。
侗族妇女正在晾晒织染好的侗布。受访者供图
贵州灿若星河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技艺在大山之中闪闪发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其中就包括法国文化企业家宝琳。
虽然是法国人,但从高中就开始学习中文,宝琳在那时就听说在中国西南,有一个叫贵州的省份,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法国和美国学习了艺术与文化管理专业的宝琳一直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她先在广西对苗族和侗族手工艺进行了初步调研。
侗族妇女正在织布。受访者供图
“2019年,我第一次来到贵州,走访了黔东南州一些少数民族村寨。那次调研中,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剑河县看到了一条古老的苗族百褶裙,这样珍贵的手工艺和技艺流传至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宝琳回忆道,这是一次对她具有变革意义的经历。
2019年夏天,在西班牙一个海边小镇里,宝琳与通过社交媒体认识西班牙设计师AdrianaCagigas和在北京认识的中国室内设计师张行一起决定成立“德逸DEYI”品牌。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手工艺人网络,致力于保护传统手工艺。”
从左至右分别是宝琳、中国室内设计师张行、西班牙设计师AdrianaCagigas。受访者供图
群山之中,树在不断生长,在四季轮转中见证这片土地一点一滴的变化,将独属他们的记忆镌刻在年轮上。
宝琳在一圈圈的年轮上看到了印记逐渐模糊——年老的人仍在坚持传统手工艺,年轻人迫于生计,只能背井离乡,“那些令人惊叹的技艺正在消失”。
“我们主要通过艺术、当代设计和文化体验,推广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及其文化遗产。我们还希望改变西方对‘中国产品’的刻板印象,展示真实的工艺和可持续的实践。”宝琳介绍道,团队也希望通过和当地手工艺人的紧密合作,为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带来生机,尤其是靛蓝染色、蜡染、刺绣和造纸。“目前,我们正与十几个侗族家庭合作”。
德逸品牌用侗布设计的时装。受访者供图
棉线流转,生出一束灵光
经过筹备,“德逸DEYI”在2020年创立,同年,品牌两次被选中参加“梅赛德斯—奔驰时装周”,展示采用苗族和侗族手工织布制作的慢时尚系列。
在宝琳看来,德逸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通过艺术和文化促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侗族的古老文化深植于自然,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对于现代设计师而言尤为宝贵。”
德逸推出了使用侗族手工织布技艺,通过植物染色工艺制作,同时融入了现代剪裁和设计元素的服装、配饰和家居装饰。
德逸品牌用少数民族织染布设计的时装。受访者供图
“去年,我们为西班牙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设计了员工制服,将侗族工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
品牌发展的五年间,宝琳与贵州产生了更深的羁绊。
“缘分”时装系列是德逸的首发设计作品,为了更清晰地表达“缘分”的内涵,德逸的服装设计师Adriana将西班牙、法国和中国地图贵州板块叠加在一起,并将苗族蜡染技术印在服装上,寓意在“缘分”中,世界不再是平面的,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从而重叠、交融。
表现缘分主题的服装。受访者供图。
2024年2月,德逸合作的一位侗族奶奶离世,宝琳得知时非常难过,“91岁的李奶奶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依然耐心地纺织,制作面料。”宝琳说,与李奶奶相遇非常荣幸,一位老人的离开,也是她所掌握技艺的离开,“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要培训更多年轻人掌握这些技艺。”
2024年夏天,宝琳与德逸团队带领约30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年轻设计师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体验侗族手工艺,进行了一场民族文化研究之旅。
宝琳说,当地的手工艺人虽然生活朴实,但始终充满热情,乐于分享他们的文化、精神和传承知识。“这些年轻设计师大多来自大城市,他们这次在自然与乡村中的沉浸式体验中获得了宁静与更多创作灵感。”
2024年夏天,宝琳与德逸团队带领的在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学习的外国设计师。受访者供图
织越山海,造出一道桥
4月28日至5月5日,宝琳与德逸DEYI团队在马德里的马塔德罗文化中心举行了一场作品展览。三十位艺术家展示了以“2024年夏天贵州行”为灵感的传统纺织品与当代创作对话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纺织技艺如何继续激发现代艺术表达。
据介绍,本次展览中展出了许多受侗族文化启发的创意作品。如,一位平面设计师以侗族传统织锦图案为灵感创作的艺术装置;一位家具设计专业的艺术家制作了一件灵感源自织布机和侗族矮凳的家具作品;还有一位陶瓷专业的艺术家使用3D打印技术,创作出一系列灵感来自侗族传统织物图案的茶具。
4月28日至5月5日,宝琳与德逸DEYI团队在马德里马塔德罗文化中心举行的作品展览。DI供图
“其中,最受关注的作品是一位游戏设计师通过3D技术重现侗族传统木屋,并结合沉浸式音效创作的视频作品,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宝琳说,这次展览非常成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激发了人们对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兴趣,也让团队对未来更有信心。
宝琳表示,未来将继续邀请各领域的创意人士、艺术家和工匠来到贵州,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宝琳正在向参观者介绍。受访者供图
“在与手工艺人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掌握传统织布、染色、纺纱和纺织符号语言,还能体验一种与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拓宽视野。”宝琳表示,如今德逸除了手工艺工作坊,还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艺术、花艺等课程,帮助创意人士在文化沉浸中汲取灵感。
目前,她们正在参加的法国工艺双年展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工艺艺术家,“我们展示了以侗族织布为主的艺术作品,借此机会分享贵州手工艺的文化价值。”
从左至右分别是德逸创始人之一张行、贵州侗族妇女杨怡、首饰品牌CUNZU创始人DI、宝琳。受访者供图
在展台里,有一个叫杨怡的侗族织娘,她看着自己制作的侗布被做成服装、艺术品被更多人看见,心中无比骄傲、高兴,“这是她第一次出国,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仅展示了她的技艺,也让她在这样的大型展会中了解法国、看见世界。”
未来,宝琳希望继续参与此类展览,并进一步发展教育与文化沉浸项目。
受访者供图。
群山风正起,谷雨时播下的棉花种子正在迎风生长,不久后的秋天,这些棉花经过纺、织、染、蒸、捶,将变成独一无二的、充满手掌温度的侗布。
宝琳和她的伙伴们,又会将这些布带到哪里去呢?
应该会带到充满梦想的地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祖嘉
编辑骆航念
二审李劼
三审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