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董宇辉潜江带货小龙虾,综艺感爆棚,4小时狂销3000万 >> 正文
董宇辉潜江带货小龙虾,综艺感爆棚,4小时狂销3000万
2025年5月21日下午,沈阳故宫午门前发生了件让老百姓议论纷纷的事。二十来号人乌泱泱地穿过景区主路,领头的保安扯着嗓子喊"让开让开",硬生生把排队看古建筑的游客扒拉到两边。人群里有个戴棒球帽的男子始终低着头,双手插在兜里,任凭工作人员跟游客解释这是大明星拍宣传片,围观群众里还是炸开了锅:"这谁啊摆这么大谱?""故宫是咱花钱来看历史的地儿,又不是他家后院!"这事要放在平常,顶多算景区日常管理的小插曲。可架不住当事人是十四年前在春晚把全国观众逗得前仰后合的小沈阳。视频里他那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蓝衣服,在故宫红墙绿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扎眼。最让大伙看不惯的是,有游客认出他喊了声"阳仔",他眼皮都没抬,倒是身边举着摄像机的几个小伙忙得不亦乐乎。这场景配上他当年在《不差钱》里那句"这个可以有",简直像极了电视剧里的穿越桥段。
要说小沈阳这事儿真不算个例。这几年老百姓见惯了明星拍戏封路、商演占道的事。去年冬天西安秦岭四宝科学公园为拍熊猫,硬生生把想看"七仔"的游客关在门外;今年夏天某综艺节目组在暴雨天独占避雨长廊,害得好些游客淋成落汤鸡。这些事凑一块,老百姓心里早憋着股火。这次小沈阳在故宫闹腾,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盆水,瞬间炸出八方声讨。
故宫管理处在事后解释,说小沈阳团队提前报备过拍摄计划。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选的拍摄点就在游客最集中的中轴线区域。有网友翻出老照片对比:当年赵本山带小沈阳上春晚,下飞机时还知道给粉丝鞠躬;如今团队带着二十多人横冲直撞,连句"借过"都不舍得说。更扎心的是,现场好多游客压根没认出他来,有位带孩子的妈妈后来吐槽:"我闺女问他旁边穿花衣服的阿姨是谁,我说那是大明星小沈阳,孩子反倒问我'妈妈你记错了吧?'"
这事让老百姓想起前些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变迁。当年赵本山带着二人转闯进央视春晚,多少普通家庭的孩子因为他知道了什么是喜剧。现在小沈阳团队在故宫摆谱,倒像是给东北文化丢了脸。有网友翻出数据说,小沈阳2009年春晚后商演报价从500块飙到30万,如今沈阳体育馆的演唱会最高票价才880块,不及当年零头。更有人翻出他早年给场务鞠躬的老视频,配上"曾经谦逊如他,如今忘记初心"的文案,看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景区工作人员私下跟游客唠嗑时说,现在明星来拍宣传片都爱搞这套。上次某顶流来沈阳故宫拍MV,愣是把闭馆时间从下午五点改到晚上十点。有位经营纪念品摊位的大姐算过账,那天她少卖了三天的货,光是退预订的"故宫福筒"就损失了八千多块。更让她窝火的是,明星团队走后,景区保洁得加班两小时收拾满地道具。"他们拍完片子赚大钱,最后擦屁股的还是我们老百姓。"大姐这话虽然糙,却道出个实情——公共资源成了明星的私人舞台,买单的却是普通游客。
要说小沈阳团队也挺委屈。有知情人说,他们本想在故宫拍点传统曲艺元素,结果被网友解读成"蹭文化热度"。更让团队上火的是,他们提前半个月就向景区报备,拍摄当天还主动给保安买了冰镇饮料。可这些细节在网上传播时,全成了"心虚表现"。有娱乐记者分析,这事说到底是明星和老百姓的认知错位——艺人觉得清场是保障拍摄安全,观众认为这是特权思想作祟。
事件发酵后,沈阳故宫在门口立了块新牌子,写着"拍摄需提前48小时报备"。可游客们更关心的是,以后还能不能安安心心看古迹。有位带着父母来旅游的大学生说:"我爷爷腿脚不好,专门来故宫看他最喜欢的钟表馆。要是碰上哪个明星摆谱,老人家非得犯心脏病不可。"这话让在场工作人员直叹气,他们最怕的就是明星活动影响老年游客——这些人才是景区真正的消费主力。
在沈阳体育馆门口,演唱会海报上的"经典重现"四个字显得格外讽刺。有黄牛在倒卖门票时嘀咕:"上座率看着还行,就是二手票便宜了四成。"更扎心的是,现场观众席里白发苍苍的老人占了七成。有位七十多岁的大爷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这代人就是听着小沈阳的《不差钱》长大的,现在他拍宣传片都不肯跟观众打个招呼,这世道变得也太快了。"这事让老百姓开始反思明星特权背后的代价。有教育工作者在家长群里发帖:"咱们总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可明星们却用行动教孩子可以搞特殊化。"更有人翻出十年前的数据对比:2015年小沈阳参演电影《河东狮吼2》时,沈阳本地影院上座率冲到92%;如今他在家门口开演唱会,周边影院同期上映的国产片上座率反而涨了15%。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观众用脚投票的集体选择。
在沈阳某老字号抻面馆,老板看着电视里重播的《不差钱》直摇头:"当年小沈阳来吃面,非要自己端碗怕烫着师傅。现在带二十多人来拍片,连句'借光'都不说。"这话让店里食客纷纷附和,有位常客掏出手机翻出当年照片:"你看他当年笑得多实在,哪像现在整天板着脸。"面馆墙上的老照片里,小沈阳穿着演出服和老板娘唠嗑的场景,与故宫监控拍下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事件持续发酵一周后,沈阳文旅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拿着数据报表解释:"小沈阳团队拍摄期间,故宫游客量同比下降18%,周边商户投诉量增加32%。"这些数字让在场记者倒吸凉气。更让人意外的是,有位住在故宫附近的退休教师带着锦旗来到发布会现场,上书"还我文化圣地"六个大字。老人红着眼眶说:"我就想问问,这些明星拍完片子走了,留下烂摊子谁来收拾?"
在沈阳火车站候车室,返乡的务工人员围着记者说心里话:"我们出来打工一年就挣三四万,看场演唱会顶半个月工钱。人家明星拍个宣传片清场两小时,损失的可是我们普通人的钱。"这话虽然直白,却道出普通人对特权现象的真实感受。有位带着孩子来沈阳旅游的妈妈说得更直接:"要是所有景点都学故宫搞明星特权,以后我们带孩子出门旅游,只能去工地看挖掘机了。"这场风波就像面照妖镜,照出了娱乐圈的畸形生态。有娱乐公司经纪人私下抱怨:"现在拍个宣传片比登天还难,报备材料比拍电影还复杂。"可这话在老百姓耳朵里,就成了推卸责任的借口。有网友翻出《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指着第28条说:"演出举办单位应当维护营业性演出的正常秩序,保障观众的安全。"按这规定,小沈阳团队清场行为明显违规。可直到现在,也没见哪个部门出来较真。
在沈阳某高校新闻系课堂上,教授把这事当成案例分析:"特权现象伤害的不仅是公众感情,更是整个文化产业的根基。"学生们讨论时提到,现在很多景区不敢接明星拍摄,生怕重蹈故宫覆辙。有学生算账:沈阳故宫每年门票收入约2.3亿,如果因为明星特权流失10%游客,相当于全年白干两个月。这些数字让教授直摇头:"文化场所不是明星的秀场,这是常识。"事件发生半个月后,故宫午门前的石狮子旁多了块手写告示牌,歪歪扭扭写着"请勿打扰游客"。有游客认出是附近保洁王大姐写的,她说:"我就想让那些明星看看,咱们老百姓来这儿是想安安静静看古迹。"这块临时告示牌很快被景区收走,但拍下的照片在网上传开,点击量一夜破百万。有评论说得好:"一块小木牌,顶得上十个发布会。"
在这场风波中,最受伤的还是那些真正热爱文化的人。有位研究故宫建筑的退休教授痛心疾首:"那天我带着学生来测绘,硬是被堵在太和殿外四十分钟。学生们说,老师我们以后不考文物保护专业了。"这话让在场记者无言以对。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位带着孩子来故宫认字的年轻妈妈说:"孩子问我为什么有人能随便赶人,我该怎么解释?"如今再看小沈阳的演唱会海报,"经典重现"四个字显得格外刺眼。有网友制作对比图:左边是2009年春晚后台,小沈阳给场务递水杯;右边是2025年故宫监控截图,他低头玩手机。这张图在网上传疯了,配文"从感恩到摆谱,不过十六年"。有文化学者解读:"这不是一个人的堕落,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明星把观众当韭菜,把文化场所当秀场,离被时代抛弃就不远了。"
夜幕降临,沈阳故宫的宫灯次第亮起。有位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镜头对准空荡荡的中轴线。他说要拍一组"没有明星的故宫夜景",照片发到网上后,获赞十万多。评论区里,有位网友写道:"这才叫文化遗产,那些追着明星跑的,都是浮云。"在这片星光下,古老的宫殿沉默如谜,仿佛在等待下一个真正懂得敬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