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以文兴业“绘”黔景】水城画“出圈记”|夜郎风四十年淬文化品牌之路 >> 正文
【以文兴业“绘”黔景】水城画“出圈记”|夜郎风四十年淬文化品牌之路
【写在前面】
从1983年“山艺斋”画廊的家族作坊,到2024年获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单一水城画创作到覆盖文创开发、数字运营、版权交易的全产业链布局——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用四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将水城画这一民间艺术推向贵州乃至全国舞台。这家根植于贵州民族文化的企业,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一面鲜明的旗帜。
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
在六盘水市水城区石桥巷水城画孵化基地,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夜郎风”)是一处抢眼的存在,14年的奋斗历程,使这家文化企业成为六盘水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亮丽名片。
5月19日,记者走进夜郎风艺术中心,一楼的文创展示区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创意产品:精美的农特产品包装、独具匠心的茶具、艺术气息浓厚的印刷品......这些融合了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驻足。
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
“夜郎风以水城画为基础,以本地苗族、彝族、布依族文化元素为素材,主打衍生产品设计,很快就成为水城区乃至六盘水市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去年创收360多万元。”夜郎风负责人徐源向记者介绍。
1983年,夜郎风的前身“山艺斋”画廊在水城区诞生。创始人徐承贵以家族传承的技艺为基础,专注于水城画的创作与研究。这种源自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艺术形式,凭借其鲜明的色彩对比、质朴的线条表现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逐渐获得广泛关注。“当时我们带着画作去各地参展,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贵州还有这样的‘宝贝’。”徐源回忆道。
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
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水城画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11年,夜郎风完成企业化转型,正式开启产业化探索之路。十四年间,公司累计获得著作权2965项,收藏水城画原作超万件,并拥有20项品牌商标、18项专利,构建起全类别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水城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贵州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徐源告诉记者,夜郎风团队通过系统梳理水城画的历史脉络、技法特点和题材演变,建立起完整的创作与教学体系,为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内,学生参与水城画研学。
如何让水城画从“挂在墙上的装饰”转变为“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夜郎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在文创领域,公司开发出服饰、家居、文具等36类衍生品,其中融入水城画元素的丝巾、茶具等产品成为贵州旅游市场的“爆款”。在文旅融合方面,夜郎风打造了水城画主题艺术餐厅,墙面装饰、餐具设计均取材于画作,食客可“沉浸式”感受艺术氛围;推出研学项目,每年吸引上千名学生参与水城画体验课程。
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其版权经济探索。作为贵州省民族民间版权交易试点企业,夜郎风打造“水城画+数字资产”模式,将作品转化为NFT数字藏品,单件作品最高实现版权收益超5万元。
“我们正试图破解水城画‘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徐源介绍,通过“创作—版权—衍生—体验”的闭环,水城画创作者年均收入从不足万元提升至4.2万元以上,带动68人稳定就业。
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内,学生参与水城画研学。
目前,夜郎风工匠场有水城画画家14人,直接培养水城画作者36人,间接培养水城画作者300人,已投入50余万元作为工匠场、技能大师工作室硬件实施,带动、帮扶了一批民间工匠,助推六盘水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夜郎风获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站在新起点,夜郎风计划利用品牌IP进行文化旅游商品系列开发,运用水城画IP进行主题动画创作,将水城画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
“我们想让水城画能够走出国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乡村的窗口。”徐源表示,未来将继续投入300余万元用于人才培育和国际推广,力争推动水城画从“贵州名片”升级为“中国符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桂榕
编辑邓倩
二审刘定珲
三审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