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2025好网民·在山东|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守护遗韵”实践团队:以网络为桥梁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 正文
2025好网民·在山东|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守护遗韵”实践团队:以网络为桥梁 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在互联网高速迭代、信息化浪潮奔涌的时代,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守护遗韵”实践团队以网络为桥梁,为国家级非遗莒县过门笺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年,团队在莒县阎庄镇宋家当门村调研时,偶然结识了一位以制作过门笺为生的老人。交谈得知,莒县过门笺制作工序繁复,从设计、裁剪到雕刻,每一步都需匠人精心雕琢,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成本也相对较高,且产量较低,难以与机械化生产的同类产品竞争。加之,其传播范围受限,社会认知度持续走低,正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团队深知网络传播的力量,决定借助互联网打破这一困境。在查阅大量文献,对莒县过门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方面有一定了解后,精心筛选并剪辑调研途中所拍摄的影像素材,2月9日,团队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相关视频。
镜头里,老人布满褶皱的双手如抚珍宝般轻触。历经岁月摩挲,这些过门笺纸张已褪去初时的鲜亮,泛着灰白,边缘蜷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提及街头摆摊时无人驻足的寂寥与无奈。这种真实的情感张力引发广泛共鸣,截至5月13日,播放量达到194.7万,点赞量9.4万,登上日照热榜第四,并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流量热潮中,团队意识到:短暂关注难解根本困境。非遗传承不能仅依赖特殊方式博取关注,更需以创新为驱动力,打破“观赏性非遗”固有认知,使其深度融入当代生活,与时代同频发展。
2月22日,团队于海报新闻发布文章《莒县过门笺:在遇冷中坚守,于“回春”里传承》,就莒县过门笺的传承现状及团队现有的调研成果进行简要叙述,旨在提升莒县过门笺的传播声量与社会影响力。此外,团队秉持创新精神,设计出《儒风笺影下的济医新程》五色门笺,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化设计理念相结合,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团队的努力得到了多方认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于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史龙江对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团队通过网络让更多人认识到莒县过门笺的价值,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动力;莒县文化和旅游局也对团队的实践成果表示肯定,称赞其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守护遗韵”团队以当代青年的数字思维,展现山东好网民的担当,搭建起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的桥梁,印证了非遗传承不能止于博物馆,而应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既承载着青年学子守护文化根脉的赤诚初心,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生动注脚。(作者:杨国永)
更多报道,请点击以下专题: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