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丰台东铁匠营街道举办“蒲黄榆·汪曾祺文学空间营造”交流座谈会 >> 正文
丰台东铁匠营街道举办“蒲黄榆·汪曾祺文学空间营造”交流座谈会
5月21日,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街道举办“蒲黄榆·汪曾祺文学空间营造”专家座谈会,通过实地参访、主题座谈与项目研讨,探索汪曾祺文学与蒲黄榆地区文化的深度融合。
汪曾祺先生的长子汪朗先生、次女汪朝女士,“汪学”专家杨早教授,学苑出版社社长洪文雄先生等专家学者,街道主要领导、青年先锋成长营代表,以及社区书记与居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以文学空间为载体,传承京派文脉、激活文化记忆。
踏访蒲黄榆——感受汪老烟火笔意
循着《蒲桥集》《榆树村杂记》的墨香,沿着汪曾祺老先生曾经买菜、散步、观察市井的足迹,汪朗先生、汪朝女士回到了父亲曾经生活13年并创作出众多经典作品的蒲黄榆9号楼旧居。听说老邻居回家看看,9号楼的居民们热情相迎,聊起当年与汪老一家交往的趣事,畅谈近年来环境改造提升后的家园变化。如今的旧居周边绿树掩映、道路整洁,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焕发宜居活力。
一行人来到丰台区中医药博物馆,开启一场沉浸式的中医文化之旅。汪曾祺先生曾以草木入文,也是著名的美食家、生活家,大家参观馆内展陈、品尝中药茶饮、学习健身功法,探讨如何将中医药文化融入饮食运动、生活起居,以全新角度诠释汪老笔下一食一饮中的生活智慧。
随后,一行人来到怡心公园参观“蒲黄榆·汪曾祺文学空间”落地点位。未来,这里将升级改造为汪曾祺文学主题“乐学公园”,以文学为魂、生态为体,实现“一步一故事、一景一感悟”的文教融合新范式,让周边居民和青少年“乐在祺中”。
交流座谈会——蒲桥怡心叙小温
l“蒲黄榆·汪曾祺文学空间”:一园一馆街巷间
街道青年干部代表丁芷仪首先介绍“蒲黄榆·汪曾祺文学空间”创建思路。前期,街道青年先锋成长营组建“蒲黄榆·汪曾祺文学空间”课题组,赴江苏高邮探访汪老故居,与汪曾祺纪念馆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目前,通过梳理汪老在蒲黄榆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挖掘出一批具有京味风格、地域特色的主题意象,空间点位,形成“一园一馆街巷间”的空间营造思路。
街道城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郑洁详细分享了“一园”——汪曾祺文
学主题乐学公园的建设方案。以“蒲桥怡心·乐在祺中”为主题,将汪老经典作品和文学精神融入公共休闲空间,收纳老百姓共同的记忆与情怀,让居民在蒲黄榆地区“发现附近,爱上身边”。
l温馨追忆,共话未来
座谈会上,汪曾祺先生的长子汪朗、次女汪朝深情回忆父亲在蒲黄榆的生活点滴。汪朗先生对街道建设汪曾祺文化的“一园一馆街巷间”方案表示高度认可,他建议,要收集汪曾祺在蒲黄榆时期的创作细节及实物载体,丰富展陈素材;要注重京派文学、京味文化的挖掘展现,拓展研究其他蒲黄榆周边有影响力的作家,以蒲黄榆为基点辐射北京地区;要确保内容的严谨性、真实性。
汪朝女士评价父亲在蒲黄榆的岁月为“一生中的创作高峰”。她回忆起父亲在蒲黄榆9号楼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可以尽情挥洒创作灵感。在蒲黄榆的十三年,是父亲人生中作品产量最大的阶段,创作出大量经典作品。建议街道明确蒲黄榆在汪老创作生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突出铁营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早教授指出,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文字严谨性、游览互动性,突出汪曾祺笔下的京味文化,探索汪曾祺饮食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开发,开展常态化文化讲座,并建议出版蒲黄榆特色的汪曾祺文集,形成“有生气的文化空间”。
学苑出版社社长洪文雄建议,要通过“乡愁”主题,联结汪曾祺在高邮与蒲黄榆的经历,吸引南北汪迷;要善于结合AI、短视频等新技术、新媒体,传播汪曾祺文化,让年轻一代更直观地感知文学魅力。
街道党工委书记崔兵对汪曾祺先生的家人,文学界、出版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真诚的感谢。他表示,在街道“汪曾祺文学空间”营造过程中,将以匠心守护文化记忆。项目团队要坚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打磨、突出差异化定位,区别于“大而全”的全面展示,聚焦“生活复刻”与“文脉传承”,打造具有蒲黄榆特色的汪曾祺文化空间。通过“一园一馆街巷间”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吸引文学爱好者来到蒲黄榆的“汪迷驿站”,与高邮形成南北唱和、相得益彰的文化和声。
l倾情寄语,携手前行
参加活动的青年先锋成长营成员提前准备了自己喜爱的《老头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10读汪曾祺》等著作,老师们现场为青年干部签名寄语,鼓励他们认真读书、努力工作,为地区文化发展传承贡献力量。
活动最后,崔兵书记为汪朗先生、汪朝女士、杨早教授与洪文雄社长颁发专家顾问聘书,邀请他们指导东铁匠营街道“蒲黄榆·汪曾祺文学空间”项目建设,携手推动汪曾祺先生作品阅读与研究,打造街区文化特色。(施芷君)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