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重庆江北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进行时 >> 正文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重庆江北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进行时
5月22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正式启动,本次宣传周以“分类齐参与低碳新时尚”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成为全民行动。近年来,重庆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今年全市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先锋建设“百千万”行动,力争在2025年底前建设10个先锋区县、培育25个典型案例,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该区通过小区微改造、绿色驿站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等创新举措,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新路径,让“新时尚”真正融入市民生活。
小区小改造换来分类大改变
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下五村小区,一场“小改造大改变,花小钱办大事”的垃圾分类实践正在持续进行中。通过科学规划、居民共治,下五村小区用相对经济的投入实现了显著的改变,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老旧小区垃圾分类新路径。
下五村小区是以江陵厂家属区为主体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常住580户,1405人。走进小区,9个整洁规范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格外醒目。2022年,社区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后,将原先32个分散的投放点优化整合,既保证了投放便利性,又大幅降低了管理成本。
“我们在7个主要通道设置厨余和其他垃圾桶,2个集中点专门处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这样既方便居民,又节省开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下五村小区将垃圾分类宣传与社区环境整治相结合,在小区里设置了大量的垃圾分类宣传元素,建设了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比如,小区的步道上印有四分类的标志标识,周边也因地制宜地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元素,向居民展示了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好处。让居民在轻松休闲的散步过程中,就潜移默化掌握了分类知识,提升了居民参与率。
为提升分类实效,小区创新建立了“红绿管家”志愿者队伍,目前共有志愿者170余人。这支由退休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队伍,定期开展宣传引导、设施维护等工作。通过持续的宣传带动,居民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
在这里,每月一次的“树下议事会”成为了推动垃圾分类的重要平台。居民可以就投放时间、点位设置等提出建议,与社区、环卫部门面对面沟通,这种共商共治的模式让垃圾分类措施更接地气。
让精分细分理念走进居民生活
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是关键。
在江北区大石坝街道,一座生活垃圾绿色驿站的建成,正在改变着周边近5万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
据了解,绿色驿站分为科普宣传、可回收物精分细分、大件垃圾暂存三大功能区,通过将可回收物精细划分为24个品类,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分类就是增收”。
走进绿色驿站,最引人注目的是可回收物精分细分区。在这里,玻璃、泡沫等“低值可回收物”也有了专属回收通道,资源化利用率提升8%。
绿色驿站还创新采用“以需定分”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根据后端回收企业的需求制定前端分类标准。这种“精分细分”理念通过科普宣传区的生动展示,让居民直观了解每类可回收物的价值。“我们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分类,比如细分后的塑料瓶比混合塑料每公斤多卖0.5元,居民分类积极性自然提高。”绿色驿站负责人介绍。
“以前觉得分类麻烦,现在知道分得越细越值钱,大家都愿意多花点时间。”东原小区居民王阿姨说。
为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到精分细分中,街道还上线了“小熊分分”小程序。居民只需参与分类就能获得相应“分类积分”“环保币”等奖励,用于兑换商超折扣、物业费抵扣等实惠奖励。
目前,绿色驿站日均处理可回收物达8吨,年转运大件垃圾超千吨,回收利用率达到45.3%,精分细分后的利润率也提高了10%-15%。这种“细分创造价值”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居民参与动力不足”的难题,更让精分细分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开展“习惯养成”攻坚行动
今年,江北区垃圾分类工作迎来新阶段。
江北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将重点开展“习惯养成”“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等三大攻坚行动,推动垃圾分类从设施建设向行为习惯养成转变,力争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3%、分类准确率65%的目标。
该负责人介绍,以“习惯养成”攻坚行动为例,江北区将建立家庭分类档案,确保建档率不低于50%;同时,持续开展“敲门行动”“九进”等宣传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方式,推动分类意识深入人心。
在硬件提升方面,江北区将继续巩固投放设施提档升级成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按照计划,2025年每个镇街将至少建设1个“两网融合”点,构建规范有序的回收利用产业链,此外,还将推进物业小区收运车辆更新,按照“密闭、分类收集、防臭味扩散和防遗撒”的要求,实现居民小区收集、转运车辆的机械化、电动化升级。到2025年底,每个镇街要完成2个居民小区前端运输车辆更新。
“我们不仅要建好设施,更要培养习惯。”该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培育示范案例、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
上游新闻记者王淳
编辑:鄢芮责编:孔令强审核: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