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回顾:降片酬演配角!章子怡:“这个角色,比主角更值得挑战” >> 正文

回顾:降片酬演配角!章子怡:“这个角色,比主角更值得挑战”

发布时间:2025-05-21 16:23:52 来源:滴滴地易

她是一娇弱女子,却偏偏八岁就开始唱戏养家。

容貌秀美,身姿曼妙,本应具备饰演旦角的天赋,却意外地选择了老生这一角色。

谁料想成就了一代女老生,成为余派大师余叔岩唯一的女弟子。

她宁愿嫁给“真流氓”杜月笙,也坚决不吃梅兰芳的回头草。

她是谁?

她,便是被誉为“冬皇”的孟小冬。世人常言她一生悲凉,却鲜有人真正了解,她究竟过得多么畅快。

活得认真孟小冬出自梨园世家,其父擅长文武老生。自幼深受熏陶,她对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3岁那年,她已经能够轻松地玩转拿大顶。

拿大顶就是倒立,双脚立在城墙上。

8岁那年,父亲在外演出突然中风摔倒,半身不遂。

为了谋生,父亲让孟小冬拜姨父仇月详为师,学唱戏,赚钱养家。

还特意嘱托仇月详,孟小冬绝不能入旦行。

父亲深切地认识到,旦角演艺生涯极其短暂,难以自给自足,而且他担忧她会遭到权贵之家的强娶,沦为供人观赏的笼中鸟,金丝雀般的生活。

在父亲的参谋下,孟小冬拜姨父仇月祥为师唱了老生。

冥冥中,孟小冬就是为戏曲而生。

她自小学戏很较真,这也许与她的好强个性有关。

在拜师仪式上,他们共同订立了一份协议,规定孟小冬需在师傅家中服侍三年,并且,在学成之后,还需将三年的演出收入上缴给师傅。按照这个计算,孟小冬总共需要付出六年的辛勤努力。

孟小冬年仅八岁,日日需在师傅家中劳作,夜幕降临后,她还得回家悉心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在剩余的时间里,她致力于喊嗓、练气、打磨身段与口型,以及学习曲艺。

每学一首曲子,唱腔台词不能达到完美,她就练二三十遍。

用姨夫仇月祥的话来说:“孟小冬天生就是唱戏的料。”或许选取扮演老生角色看似是出于无奈,但这却成就了孟小冬,成就了一位闻名遐迩的女老生,更成就了那位最终令众人震惊的梨园冬皇。

活得热烈十一岁那年,孟小冬在六叔孟鸿茂的介绍下,得以与“新世界”剧场的负责人见面。见面之初,负责人对孟小冬上下打量,心中不禁生疑。

他想:这位身材娇小、稚气未泯的年轻女子,又怎能担起老生角色的重任呢?

他语气顿时懈怠的说:“既然来了,那就唱唱吧,平时练什么曲子就唱什么曲子吧。”孟小冬轻轻地点了头,尽管年纪尚轻,然而自八岁起便肩负起养家重任的她,早已练就了敏锐的观察能力。

她看得出对方的不屑。

她憋着劲唱了那首平时练的最熟的曲子《逍遥津》,戏讲的是:汉献帝与刘备里应外合铲除曹操。

孟小冬在戏里扮演的是汉献帝刘协。

孟小冬一曲终了,经理不禁瞠目结舌,连声赞叹不已,他未曾料想,这位身姿曼妙的女子,竟能将歌曲演绎得如此出色。

在无锡这么多年,都未曾有人把这个戏唱得这般好。

他脸上顿时露出喜悦的神色,快步走向仇月祥,主动提出愿意支付超出常规的报酬,邀请孟小冬前往无锡进行演出。

孟小冬既感紧张又充满期待,她毅然踏上了从上海前往无锡的旅程,目的地是“新世界”剧场,准备进行一场演出。

宣传张贴海报那几天,还艳阳高照。

演出当天,天公却不作美,电闪雷鸣,狂风大雨。

已经公告过的演出,不好临时改期,只好半推半就进行。

师傅和戏班人员都担心:下这么大雨,肯定要冷场了。

孟小冬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首次登台亮相,她对于站在舞台中央的喜爱溢于言表,演绎了她最擅长的曲目《逍遥津》,全身心投入的表演,成功激发了现场观众的激情,使得他们完全忽略了外界雨声的存在。

场上只有“好,好……”的喝彩声。

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久久不息,有意犹未尽之感。

剧场经理面带笑容地表示:“如此景象,在无锡戏曲界可谓是数年难得一见。”孟小冬的首场演出便收获了满堂喝彩,这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此后,去天津,去上海的演出,孟小冬去一座城,红遍一座城。

在11岁女孩还在家中嬉戏扮演家庭主妇时,孟小冬却已投身于追求“角儿”梦想的征途上奋力前行。她的人生充满了激情与活力。<

/p>

活得真性情孟小冬演出最大的特点是,她每去一个地方,合约只签一年。

每当她画上脂粉,穿上戎装,她就是那些活跃在戏里面的男子。

合同期限届满之时,孟小冬将决然离去,她心中想:若是日复一日地迎合观众的口味,那她与那些众多平庸的戏子又有何不同呢?

当时京剧艺术主要在北京地区盛行,若想在京城之外的地方崭露头角,若非在北京一炮而红,即便在别处声名鹊起,亦难逃江湖之远,带有野路子的嫌疑。

所有的京剧演员,都渴望去北京搭班演出,都说:“宁愿在北方以数十吊钱的价格租住一晚,也不愿在上海以数千元的价格过夜;因为上海的三百口之家都异口同声地称好,但这仍不及北方那些有见识的人哪怕只说一句话的价值。

言下之意是:得到北京戏迷的认可,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虽然孟小冬唱红了大上海,但在北京,也是无名小卒。

孟小冬随戏班迁徙至京城,抵达京城后,她并未急于上台演出,而是选择先去寻访名师,以修正自己的唱腔。

待到恰当的时机到来,她方才踏足北京舞台。初登舞台,孟小冬凭借一曲《四郎探母》声名鹊起,频繁登台献艺、录制唱片。

据大风报报道:“冬皇一出,世上再无坤角。”孟小冬的唱腔深得大风报主编的推崇,因此她被尊称为“冬皇”。在当时的演艺界,一个地位并不显赫的戏子能获此殊荣,实属前所未有。

随着北平的陷落,我国第二大汉奸陈公博成为了汪精卫身边的宠臣,他抵达北平后,当地的高官们纷纷设宴款待,还特地召集了众多名伶坤生,为他们献艺助兴,共同畅饮。

孟小冬也未能幸免。

孟小冬当时就对邀请者提了三个要求:第一,只唱一段戏;第二,不陪酒;第三,唱完即走。

宴会席间,孟小冬果然只是匆匆去唱了一段戏,就离开了。

众多戏子企图利用这次机遇攀附权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美貌,以期未来演艺生涯更加顺遂。然而,孟小冬却持不同态度,她直言:“我只是一个演员,磨练唱功才是我的本分,依靠自己的才华谋生,绝不愿意依赖任何权势来维持生计。”孟小冬以其真实的性情,身为伶人,表面上似乎吃了大亏,然而她那坚守初心的执着,既展现了她的真性情,又显得她洒脱自如。

活得体面于北京之地,初次与梅兰芳相识,他们得以携手演绎《游龙戏凤》这一曲目,其中颠鸾倒凤的精彩情节一时之间广为流传,成为佳话。众人皆认为孟小冬与梅兰芳乃天生一对。

于是在戏里的爱情,被她们延伸到了戏外。

此时的梅兰芳虽相貌俊美,风度翩翩,但已有两房姨太太。

孟小冬当时年仅二十岁,正值青春年华,然而面对这段恋情,她的父亲和师傅都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态度,坚信梅兰芳与孟小冬并不相配。甚至,师傅一怒之下愤然离开了北京。

而初尝爱情滋味的孟小冬,只想和梅兰芳认认真真的爱一场。

孟小冬与梅兰芳从相恋至步入婚姻殿堂,整个过程都保持着一种隐秘性。起初,孟小冬误以为梅兰芳对她情深意重,特意在东城区为她购买了一座四合院,并将该院命名为“缀玉轩”。

为了梅兰芳,孟小冬果断离开热爱的戏剧舞台,住进了深深庭院。

只为那句要多痴有多痴的:“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孟小冬满怀对与梅兰芳未来生活的憧憬,然而,两件事件却无情地摧毁了她对爱情的幻想。

第一件事是1927年9月14日的血案,事情的原尾是:孟小冬的倾慕者王惟琛,听闻孟小冬与梅兰芳喜结连理,心中颇为不悦,遂生报复之意。

张汉举,梅兰芳的友人,不幸在王惟琛情绪失控、枪走火的情况下被击中身亡。而王惟琛亦在警察的即时干预下,当场丧命。

这件血案,加之社会舆论,不可避免的给梅孟关系蒙上了阴影。

此事件后,梅兰芳有意疏远孟小冬,再少去“缀玉轩”。

孟小冬终于领悟到,爱情并非生活的全部,诸如烦恼、压力以及困扰等因素,同样可能使得两人之间的感情出现裂痕。

第二件事是戴孝风波梅兰芳的祖母离世,孟小冬不得不强忍悲痛返回家中守孝,然而她却因资格不符而被拒之门外。尽管她与梅兰芳在外私会已久,却始终不敢公开两人的关系,原来在梅家她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身份。

识破了梅兰芳的真面目,于是孟小冬放下狠话我决定今后要么不再登台唱戏,一旦我再次登台,我的表演绝不会输给你;同样,我选择今后要么不再出嫁,即便我将来再婚,我的伴侣也绝不会比你逊色。

爱的用心,分也要分得体面。

她在《大公报》刊登启事: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语言中没有刻意洗白自己,也没有怨怼梅兰芳之意。

她决绝离开,不仅离开了梅家,还离开了北平。

既然感情已经破裂,又何必继续牵扯不清,各自保持距离,互不干扰,各自过得安宁。分手时,保持尊严,让爱情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

活得真挚离婚后,她一度痛不欲生,她去了寺院,每天吃斋念佛,并预备出家。在亲人朋友的劝说下,她才走出寺院,回到上海。从头振奋后的她“余门立雪”,拜拒收女弟子的余叔岩为师,持续精进唱腔。

孟小冬拜师之前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叔岩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挨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要孟小冬一人!”

余叔岩的女儿曾回忆说:“孟小冬入余门学戏五载,按时而来,按时而去,学戏很勤勉,也非常努力。”孟小冬是余叔岩一切弟子里,余叔岩最满意的一位。

不止是唱戏的功力,孟小冬对人很真挚,每次来学戏,她都要行一遍师徒鞠躬礼。

后来余叔岩病死,孟小冬特地来守孝,全程帮忙操办师傅的葬礼。

迁居香港期间,她专门收徒,传授余派唱腔。

活得随性四十三岁时,孟小冬决议嫁给六十三岁而且不可救药的上海青帮老迈杜月笙。拍婚纱照时,杜月笙拄着拐杖站不稳,只能坐在椅子上。

亲人朋友反对声一片,孟小冬固执要嫁。

原因很简单:杜月笙对她的有情有义,她都记在心里。在梅孟之恋闹得沸反盈天,孟小冬自动离婚,净身出户,人生最失意的时分,是杜月笙帮她走出来。在上海动荡不安的时分,是杜月笙带着她迁居香港。

这个有情有义的男人救她于水火之中,于情于理她也应该不负。

一个卧病在床,一个侍奉汤剂,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上海“皇帝”和梨园“冬皇”的真实写照。

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相互温暖,承受着苦楚的时分,也享受着爱情。

时常杜月笙坐在轮椅上,孟小冬坐在周围用上海话讲笑话逗杜月笙开心。

孟小冬几乎不论家事,只照顾生病的杜月笙。在杜月笙的临终寿宴上,孟小冬献上毕生心血的曲目后,从此息影。

时常孟小冬唏嘘,梅兰芳是让她历劫的,杜月笙是帮她渡劫的。

孟小冬便是这样,自己的主自己做,活得随性自我,以欢欣心过日子。

孟小冬的终身看似有憾,其实无憾。她的故事也会驻留在历史的长河里,任后人评说。

各种文学著作中对孟小冬的点评总是:孤寂的终身,飘零的终身,印证了“自古红颜多薄命”。有关她的一切生平列传里都说她悲情一世。

其实,我们都看到了她日子的表象,却没看懂她爽快的内心。

孟小冬告诉我们:人不是活给他人看,要活得心里舒坦。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