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壹家之言丨数字织网 文化生根 >> 正文
壹家之言丨数字织网 文化生根
在德州天衢新区的党群服务中心,65岁的退休教师王阿姨正对着手机屏幕练习太极,动作虽显生疏,但直播间里200多位“云学员”的点赞让她笑出皱纹;三公里外的星凯社区,居民李大姐用小程序上传了一张楼道杂物的照片,15分钟后物业人员已到场清理……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场景,正是天衢新区“文化+智慧”社区治理体系的生动注脚。5月21日,德州天衢新区微信公众平台以“数字化赋能,绘就文化社区智理新图景”为题,向社会展示了该区的文化社区建设情况。
数字不是冰冷代码,而是民生温度计
当不少地方还在将“智慧社区”等同于安装智能门禁时,天衢新区已用数字化平台织就了一张“能感知、会呼吸”的服务网。整合20余项民生服务的“一网通办”系统,让老年证办理、文化场馆预约等事项不再需要“跑断腿”,98%的群众满意度背后,是40余件民生实事的闭环解决效率。更难得的是,平台没有停留在技术炫技层面——健身房根据居民反馈延长开放至晚间八点,太极课程针对中老年群体优化动作难度,这些细节证明:真正的智慧治理,是让数据跟着人走,而非让人追着数据跑。
文化不搞大水漫灌,要精准滴灌
在“全流程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中,最触动人的不是50余场活动的数据,而是藏在分类服务里的用心:青少年非遗工坊里,孩子们用3D打印还原龙山黑陶纹样;银发族的手机课堂上,老党员们学着录制红色故事短视频。这种“本土特色+全龄覆盖”的模式,让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转向“百姓点单”。正如社区舞蹈房张阿姨所说:“以前总羡慕电视里的老年大学,现在扫个码就能约到专业老师,咱这‘土教材’可比网课实在!”
治理不唱独角戏,需众人拾柴
天衢新区的智慧治理,本质上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社区共建实验。退休教师组成“线上宣讲团”开发党史微课,退役军人担任VR长征体验馆讲解员,这些“银发志愿者”在数字化平台找到新舞台。更值得关注的是“三级网格管理体系”中普通居民的角色转变——当每个人都能用手机参与环境监督、文明劝导,社会治理便不再是“干部干、群众看”的困局。星凯社区那辆被“视频网格员”算法及时发现并移走的违停车辆,恰是全民共治的鲜活切片。
未来不在云端,而在脚下
面对“文化+AI”“治理+大数据”的新课题,天衢新区的探索尤显可贵。当24小时智慧图书馆与老年食堂的“2元关爱套餐”比邻而居,当“云端文化书院”的积分能兑换家政服务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技术的冰冷堆砌,而是数字时代“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想图景。正如社区工作者小赵在日志里写的:“智能系统识别的是问题,温暖人心的是那句‘您反映的事项已办结’。”
暮色中的天衢新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电子屏依然闪烁。那些跳动的数据流里,既有5G信号穿越钢筋水泥的轨迹,更流淌着千年运河滋养的烟火人情。在这里,数字化不是拆除传统的推土机,而是让文化生根的春雨;智慧治理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更是书写“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新时代答卷。当老旧小区飘起云端党课的旋律,当街角公园响起扫码健身的提示音,这座城市的进化密码已然清晰:真正的智慧,从不是让人仰望星空,而是教我们如何把脚下的土地耕耘得更温暖。(张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