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郑州有18719名律师 律所数量金水区最多郑东新区第二 >> 正文
郑州有18719名律师 律所数量金水区最多郑东新区第二
大河网讯(记者宋向乐)近日,郑州市律师协会发布《郑州市律师行业发展报告(2024年度)》。报告显示,郑州的律所规模、律师数量以及区域分布等均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其中还有一些数据值得记录,譬如郑州市每万人拥有律师14.6名(本文数据均截至2024年12月31日),律师万人比已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来一起看看这份律师行业的“白皮书”吧!
七年间律师规模增长超200%,领跑中部地区
截至2024年底,郑州市律师事务所数量达868家,执业律师18719人,较2018年实现“双倍速”增长,七年间律所数量翻番、律师规模增长超200%,增速领跑中部地区。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郑州律师行业的蓬勃活力,也暴露出区域资源配置失衡、服务供需错位等深层矛盾。
然而,光鲜数据背后,资源的高度集聚与区域失衡的矛盾愈发凸显——金水区、郑东新区以不足全市10%的土地面积吸纳了63%的律所和58%的律师,而航空港区等新兴产业高地却深陷“服务荒漠”,“中心隆起、边缘塌陷”,折射出行业发展的深层结构性挑战。
规模扩张中的“中小所主导”格局
数据显示,郑州市868家律所中,执业律师10人以下的小所占比高达40.55%,10~30人的中小所占比41.36%,合计超过80%。头部律所(执业律师100人以上)仅26家,占总数的3%,且集中于金水区(9家)、郑东新区(14家)。
这一“金字塔形”结构表明,郑州律师行业仍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所的大量存在既反映了法律服务市场的细分需求旺盛,也暴露了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短板。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等地头部律所占比普遍在10%以上,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更高。
金水区以244家律所、占全市28.11%的绝对优势,稳坐郑州法律服务的“头把交椅”。其律所密度堪比上海陆家嘴,区域内100人以上规模所达9家,创收占全市总量过半,涉外业务占比超七成。从国贸360到花园路沿线,律所如毛细血管般密集分布,形成一条“法律产业走廊”。
郑东新区则依托自贸区、金融岛等政策高地,吸引大成、金杜等15家全国性律所落户,构建“金融+法律”生态圈。数据显示,该区律师人均创收48.7万元,高出全市均值32%,非诉业务增速达37%,证券、金融类业务占比显著提升。
区域分化加剧“中心—边缘”矛盾
与核心区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航空港区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智能终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却仅有39家律所、423名律师,平均每家律所需服务256家企业。
该区相关人士表示,“重大并购项目仍需赴京沪聘请律师,本地团队难承高端业务”。其万人律师比仅9.5人,不足核心区三分之一。
县域律所更显窘迫。上街区7家律所均为10人以下小微所,万人律师比低至5.2人,不及全国县域平均水平;县域律所总数仅占全市5.18%,新郑、荥阳等经济强县律师资源捉襟见肘。45家县域律所占比5.18%,县域律师633人仅占全市3.66%,新郑市、荥阳市等县域虽律师人数突破百人,但专业领域单一,难以满足新兴产业的复合型法律需求。
这种“单核极化”格局与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圈核心城市的定位形成鲜明反差。长三角地区律师资源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分布(如上海、南京、杭州律师资源占比分别为34%、18%、15%),而郑州的“一城独大”模式导致区域间服务成本、人才流动、产业配套等矛盾日益凸显。
业务增长背后的结构性失衡
2024年郑州律师行业办理业务29.27万件,同比增长15.31%,其中民商事案件占比71.67%(20.98万件),非诉业务(2.67万件)增速最快(37%),而刑事案件(2.07万件)、行政案件(4197件)增长相对平缓。
数据背后暗藏三大逻辑:
1.民商事需求持续扩张。随着郑州城市能级提升,婚姻家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民生领域案件量年均增长10%以上,中小所凭借成本优势抢占市场。
2.非诉业务崛起反映经济转型。公司并购、知识产权、合规管理等非诉业务增长37%,与郑州“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战略(如自贸区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高度契合。
3.刑事与行政服务供给不足。刑事辩护案件中,当事人自行委托占比60.3%(11573件),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在行政案件中的参与度不足,反映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与政府法治化需求的脱节。
破局之路:从“单极驱动”到“双轴协同”
相关专家认为,郑州律师行业的“单核极化”困境,本质上是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与资源禀赋的综合结果。破解这一矛盾,需从以下维度发力:
1.“金水—郑东”高端服务轴。依托自贸区、金融岛等载体,推动涉外法律服务、跨境投资等高端领域集聚,培育“法律+科技+金融”生态圈。
2.“航空港—经开区”产业服务轴。在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周边布局“嵌入式法律服务点”,推行“产业律师”派驻制,破解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3.县域资源优化。通过律所跨区域合作、远程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县域律师的专业化水平,避免人才流失与资源“塌陷”。
郑州律师行业的高速增长是城市化进程与法治需求升级的必然产物。然而,单极扩张的“虹吸效应”已显现出资源错配、成本畸高等副作用。未来,如何在维持核心区竞争力的同时构建“多极协同”的区域法律服务网络,将成为郑州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编辑:张龙(小)审核: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