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指尖上的非遗盛宴!书博会“松花神韵”展区圈粉无数 >> 正文
指尖上的非遗盛宴!书博会“松花神韵”展区圈粉无数
“这件‘富瘦双全’T恤只要39.9元?太划算了!”5月17日,书博会文产非遗展馆内,市民李女士兴奋地展示刚盖好印章的文化T恤,棉质面料上“富”“瘦”二字采用特殊印泥工艺,颜色浓郁且遇水不脱色。在“松花神韵”展区,这场将千年篆刻文化穿在身上的创意体验,正吸引着一波又一波观众排队参与。
作为清朝皇家御用砚台的松花石,此次以全新姿态亮相书博会。彭祖述艺术馆推出的松花石书法篆刻T恤快闪互动区,数十枚松花石大印章整齐排列,既有“大美吉林”“诸事皆顺”等传统祝福,也有“富瘦双全”这种年轻人钟爱的潮酷设计。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用定制印泥在T恤上盖章,不到5分钟,一件独一无二的“行走艺术品”便诞生了。“我特意给女儿盖了件‘吉祥’,既是祝福也是纪念。”带着孩子来观展的张先生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
拓印体验区同样排起了长队。20元就能体验拓印手艺,58元还能带走两张作品和一个相框。在张丽燕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操作,看着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在自己手中逐渐呈现,都兴奋不已。“以前只是在电视上见过拓印,没想到自己也能做出来,太有成就感了!”退休教师王女士小心翼翼地将作品装入相框,准备挂在家里的书房。
展台上,最令人震撼的当属《楚魂砚》。在松花石上进行微刻本就难度极高,而创作长篇幅微刻作品更是难如登天。彭祖述艺术馆馆长张家宁回忆道:“当时,年近八旬的彭老在完成《论语》砚、《逍遥游》砚后,本不想再挑战大型微刻砚台创作。可两年后,他却又雕琢出了第三方微刻大砚——《楚魂砚》。”
谈及创作初衷,彭老曾这样解释:“人就是这样,当追求与决心融在一起时,身上就会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摧不垮,压不倒,只会驱使你勇往直前。”这方凝聚心血的砚台,源于彭老对屈原的崇敬与热爱,故取名《楚魂》。其上镌刻着《离骚》与《九歌》,洋洋洒洒近三万字,堪称现存微刻砚台中文字数量之最,每一笔都彰显着匠人精神与文化传承的深厚力量。
另一边,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石影雕传承人王强正在演示松花石影雕技艺。他手持刻刀,在松花石上雕刻出山水图案,细腻的刀法让围观者屏息凝神。他通过“影雕技艺”将宫廷砚等比例复刻缩小为手把件,既保留实用功能又便于携带。
更令人称奇的是“宫廷砚冰箱贴”——这一系列冰箱贴的原型,是清代松花石御砚,别看它们只有五六厘米长,原材料可是真正的松花石,既是冰箱贴又是手把件,砚台表面还能磨墨拓印迷你小画。
为吸引年轻群体,展区特别设置“盖章打卡”专区。彭祖述大师题写的“逢考必过”“旗开得胜”等书法印章,被印在书签、笔记本上,成为热门纪念品。“昨天有个高中生盖了全套印章,说要送给即将高考的同学。”工作人员笑着说,这种接地气的互动让传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从耗时良久的《楚魂砚》手工微雕,到39.9元的文化T恤;从凝聚匠人无数心血的精湛技艺,到5分钟即可完成的趣味拓印体验,“松花神韵”展区用多元形态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正如白山市江源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所说:“我们不是在展示老物件,而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当松花石从宫廷走向民间,从案头走进生活,它就真正活在了这个时代。”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刘昆鹭陈振昂
摄影罗浩刘昆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