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百姓记录|轮椅上的女教师邹蜜 助推山城“无障碍” >> 正文
百姓记录|轮椅上的女教师邹蜜 助推山城“无障碍”
5月18日是“全国助残日”。
如何理解“助”?在邹蜜看来,最好的帮助,其实是被平等对待。四年前,这位因肢体残障而被教师资格证“拒之门外”的重庆姑娘,如今不仅已经有了新的身份,还正在用力地助推“无障碍”理念。
她的梦想,是让更多人去拥有梦想——即使是坐在轮椅上,即使看不见,即使听不到,即使身体有各种各样的缺憾,也能够和其他人一样,去拥抱、去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
拿到了双教师资格证
在重庆巷道交错的街头,在起伏的地形之间,邹蜜坐着轮椅穿梭其中,脸上始终挂着明媚又温暖的笑容。
2021年五一节前夕,她的名字曾登上全国热搜。
那时的她,已是一位英语教育硕士、自学成才的高级翻译,出版过多部翻译作品。然而,在报考全国教师资格证时,笔试、面试皆以优异成绩通过,却因身体残障而不符合体检要求,未能拿到,引发全国关注。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为她发声:“当一个人能胜任一份工作,身体为何成了绝对的评判标准?”
四年后的邹蜜怎么样了?
如今,她已经如愿拿到了全国教师资格证,以及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证)。“这是对我多年教育工作的最大肯定。”她说。熟悉的笑容再次浮现在脸上。
据了解,近年来,不少地方教育部门修改了规定,让肢体残障人士考教育资格证的障碍减少。邹蜜身边有一些残障朋友们,也都陆续拿到了教师资格证,并走上教师岗位。针对教师资格证体检标准的优化,他们也希望能早日出台全国统一标准,让更多人不会因为身体的不同而被区别对待。
制作重庆首份无障碍地图
如愿获得教师资格证之后,邹蜜不仅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还投身于为更多人创造无障碍环境。从受助者到推动者,邹蜜正在用一张“无障碍地图”改变城市。
作为重庆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去年,她组织残障群体、公益机构和公众,花费半年时间走访评测了包括江北机场、火车北站、三峡博物馆、解放碑、万象城、重庆美术馆、重庆动物园等15个重要场所,设计并制作了《无障碍山城友好地图》,包括纸质版和线上版,以及盲文版。
这张地图不仅详细标注了全市各重要点位的无障碍通道、电梯、卫生间,还标注了如何通过地铁、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抵达目的地,从“设施”和“服务”两个层面,设置了数十项细化指标,也为未来的无障碍建设提供了精准依据。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人有问题,而是环境的问题。”邹蜜一针见血地说,“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平等的起点,一扇可以通行的门……”
这张地图并不仅单单是为残障人士而生,也是为老年人、婴儿推车用户、临时行动不便的人们准备的,是一座城市人性化程度的缩影。
从贵州来玩的小姐妹高兴地告诉邹蜜,“我拿着这份地图成功打卡三峡博物馆呢!”今年,邹蜜打算制作中英双语版,让外国朋友也感受到重庆的便利。
今年“全国助残日”前夕,重庆市肢残人协会还发起了“无障碍心愿征集”活动,向公众征求意见,继续推进那些还未完善的无障碍设施。
邹蜜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在停车时,请注意到画有残障人士专用停车位的标识,为他们留出一个空间。
“不想被贴标签,我和你们一样”
邹蜜曾在海外学习“融合教育”(全纳教育),致力于推动普通学校接纳残障儿童。她翻译并出版了导师的一整套关于融合教育的书籍,名为《融合教育学校校长手册》,希望教育者能真正理解“接纳”的意义。去年,在中国教育新闻网评选的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中排名前20。
她分享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察:在自己小时候,社会普遍称呼还是“残废人”,后来变成“残疾人”,再到如今的“残障人士”。虽然只是词语上的改变,但反映的是社会态度的进步。
“其实不是我们有问题,而是所在的环境设置了障碍。如果消除了障碍,残障群体所能做的事情超乎想象......”邹蜜认为,“‘残障’这个词或许也会继续演变,希望未来我们根本不需要被贴上异样的标签,我们可以成为老师,也可以成为医生、律师、创业者……和大家一样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你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的话。在她看来,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平等的一种否定。“我希望大家看我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我‘坐在轮椅上做了这些事’……”
在轮椅上追梦
邹蜜的人生,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在她的字典里,“不可能”三个字总是被轻轻划去。
她的日常生活非常丰富:在每周末的公益英语课堂,帮助小朋友们学英语;她热爱运动,游泳、滑雪、篮球、舞蹈,样样都能玩;喜欢去花市挑选一束鲜花插进花瓶;她曾自驾去各地旅行,并远赴海外留学,回国后还曾在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任职,组织过多次国际外事活动;2024年,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主题论坛上,她以“在通用学习设计框架下包容更多样化的英语学习者和教师”为题发言,让世界看到了融合教育在英语学科中的可能性;今年还被评为第一季度“九龙好人”,今年下半年,她还准备找一个场地,与盲人英语教师郑建伟等,一起为残障朋友们打造“无障碍英语角”......这些精彩的经历,拼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生命图景。
有的人看到她的轮椅,或许第一反应是“不方便”,但邹蜜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她从不把轮椅当作阻碍,轮椅不是禁锢,是赋能,是一种独特的视角,推动她更坚定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突破边界的旅程。”邹蜜笑着说。
她曾自驾到海南,推着轮椅在海滩上自由地与浪花共舞,伸开双臂拥抱海浪,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她美丽的脸庞......
法律之外,更需要温度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给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是国家的进步,也是所有像邹蜜这样的行动者,用时间和汗水推动的成果。
但邹蜜也知道,法律只是第一步,真正改变社会,还需要每一个人的认知和尊重。许多商场虽然有无障碍卫生间,但常被当作储物间使用;地铁无障碍电梯有的需要联系工作人员才能开启,甚至就长期放置不用。
邹蜜会继续致力继续推广无障碍理念,“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特别地图来寻找厕所和电梯,因为那已经是每一座城市最基础的配置。”
“助残,什么叫助残呢?最好的帮助,其实是平等对待。”她一字一顿地说。不是俯视的怜悯,而是平视的尊重。
“不因为我们坐着轮椅,眼睛看不见,就忽视我们当老师的资格;也不因为我们推着轮椅,就不让我们进健身房、去酒吧。让每一个人都有走出家门,参与生活的机会,这就是无障碍的意义。”
在轮椅之上,她并没有坐下,而是在高处远望,用她的故事照亮更多人的路。
重庆是一座有高度的城市,楼宇间、山水间、人群之间,都有着丰富的层次与挑战。而邹蜜,正是这座城市最有高度的“行者”之一,用一颗不屈的心和一台轮椅,丈量出了山城的温度,也丈量出了梦想的距离。
坡度和障碍,都能够消除......
上游新闻记者纪文伶邹飞视频编辑邹孟霖
编辑:杨虹责编:石亨,廖异审核:阮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