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筝鸣时评丨潍坊以校地合作破解城市创新密码 >> 正文
筝鸣时评丨潍坊以校地合作破解城市创新密码
大众网评论员牛鞠榕
诞生于水下机器人研发中心的新一代清洗机器人系统,已在国内五大电力集团投入应用,撬动50亿元规模市场;高端动力装备高精密制造研究实验室里,动力学建模与振动抑制研究正在改写传统制造,在加工效率提升了37.5%的基础上,将加工时间从12小时压缩至7.5小时……走进潍坊学院科教产融合创新中心,校地协同的发展活力扑面而来。
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落地生花,得益于潍坊校地“联姻”的底层逻辑——将论文写在产品上,把专利嵌进生产线。
5月14日,潍坊市委宣传部暨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与潍坊学院校地合作交流活动在潍坊学院举办。现场,潍坊学院分别与市委网信办、市融媒体中心、市文联、市社科联、市文旅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学术研讨、招才引智、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合作。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城市产业需求深度对接,为潍坊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政府当“红娘”,才能让研发成果与企业痛点真正“看对眼”。多年来,潍坊积极构建“产业需求清单”与“高校能力清单”匹配机制,聚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潍坊学院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研发的农机设备智慧中端,成功实现了农业机械动力装备的数字化升级与智能化作业转型。目前,该创新成果已投入规模化生产,年产量突破4000台。
地方政府与企业是感知市场变化后,向高校“出题”的需求方,也是在高校完成技术研发后“阅卷”的验收方。当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动能,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便水到渠成。这种良性循环不仅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更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业态。
校地合作不仅要完成技术“嫁接”,更需要让文化血脉相融共生。潍坊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为潍坊国际风筝会创作声乐作品《风筝组歌》、舞蹈作品《舞越千年》等,让学生在创作中掌握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艺术表达;缅怀一大代表邓恩铭的声乐套曲《卅一年华》以及目前正在创作的纪念王尽美声乐组曲《尽美颂》等,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听可感的艺术语言,绽放出兼具文化厚重与时代温度的精神之花。
从“点状输血”到“政策造血”,从“技术单行”到“生态共荣”,从“本土深耕”到“辐射共振”,潍坊校地合作模式在改革深水区,蝶变出协同发展新范式。2025“山东大学潍坊日”系列活动走进山东大学,潍坊带着名企、名品与山大师生开启面对面交流。这种突破传统“项目合作”模式的实践,通过构建“产业展示—人才对接—项目孵化”全周期生态链,唱响校地协同发展的“双城记”。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潍坊不断提升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对接精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校地合作新范式。一场关于知识与产业共生共荣的实践,正释放出令人期待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