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科学补液,速注活力”运动补水学术交流会在京成功举办 >> 正文
“科学补液,速注活力”运动补水学术交流会在京成功举办
5月14日,一场主题为“科学补液,速注活力”的运动补水学术交流会在体育总局训练局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交流会汇聚了运动医学、营养学及马拉松等领域的权威专家,旨在深入探讨糖分在日常生活及体育运动中对人体的关键作用,并普及科学补液的核心知识。
会议强调,科学补液是保障健康、提升运动能力的重要环节。与会专家指出,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不仅流失水分,还伴随着电解质的流失。因此,及时、科学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维持身体机能、延缓疲劳、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
嘉宾左起:赵福明、陆煜、常翠青、韩宇晨
专家云集,共论运动补水
本次学术交流会邀请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进行分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室主任常翠青教授,以及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营养膳食处营养师韩宇晨等专家亲临现场,分享了他们在科学补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此外,会议还播放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王新亮教授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胡财喜的分享视频,进一步丰富了研讨内容。
常翠青教授在其发言中详细阐述了“科学补液”的理念,借由2002年波士顿马拉松中13%的完赛选手出现低钠血症的案例,提醒公众关注脱水与低钠血症的危害,并强调了合理补液对于促进健康、提升运动能力,以及在运动后恢复体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补充能量的重要性。常教授分享了前沿实验室的研究数据,指出运动一小时后,不同饮品的体液恢复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电解质饮料可以恢复到脱水前的77%,相比之下,柠檬茶仅能恢复到54%,蒸馏水则只能补充至46%。常教授指出,电解质饮料因其成分与人体体液接近,更易于被人体吸收,搭配适量的糖分不仅能快速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还可以延长电解质在体内的留存时间。科学、合理的补液不仅能够促进健康,还可以提升运动能力。
从事科普工作多年的胡财喜医生则融合中西医理论,从跨学科视角肯定了碳水化合物及电解质在运动损伤预防中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他特别强调,目前我国经常锻炼人口已超过5亿,而人们日益增加的运动类型和运动频次,导致了更多的运动损伤出现,处理不当甚至可能影响终身健康。他提到运动中补充碳水化合物(糖分)的最佳方式是饮用电解质饮料,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为6%-8%。补水需兼顾液体与电解质,电解质饮料中加入碳水化合物可调节渗透压以促进水分吸收,并补充运动消耗的能量。
赵福明会长则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强调了科学健身的重要性。他指出,2024年中国举办的路跑赛事达749场,总赛事规模达到704.86万人次,随着路跑等运动的普及,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在过往的赛事中,曾有人轻视了半马的运动强度,全程都未补水,结果出现了严重脱水并入院抢救数日的情况。这说明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跑者,也可能因补水不当而付出沉重代价,更加凸显了科学指导的缺失。赵会长特别提到,在马拉松等长时间运动中,糖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科学补充糖分和电解质对于维持血糖、延缓疲劳、提升耐力至关重要,因此不能一味拒绝糖分。他倡导构建"政府-机构-个人"的网络,推动科学健身新生态,并且在大众层面,亟需建立“认知-训练-恢复”的闭环体系,将科学补给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王新亮教授从关节功能保护的医学视角,系统阐释了运动营养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核心作用。作为重塑无数患者关节,让无数患者重获运动能力的著名骨科专家,王教授强调了糖和蛋白质在关节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他特别指出,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前,更应先形成我们良好的运动营养习惯。
科学补液,避免“控糖陷阱”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对于运动人群,尤其是运动持续一小时以上的人群,科学补液不仅仅是饮水,更重要的是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和能量。适量的糖分摄入,尤其是摄入含有6%-8%适量的糖的电解质饮料,可以提高水分的吸收效率,并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专家们呼吁公众,尤其运动爱好者,应重新审视糖分对人体的重要性,学习科学的补液方法,避免盲目“控糖”而影响运动表现和身体健康。
会议还科普了运动性脱水和低钠血症的危害,并强调通过合理的补液策略,如在运动前、中、后规律补充含有适量糖分和电解质的饮料,可以有效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保障运动安全。
此次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全民科学运动、科学补液的理念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会议倡导大众关注运动中的科学补给,以科学之钥开启健康生活的新篇章。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