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滨州交警紧盯涉酒违法的打击和宣传教育,现场查处酒醉驾43起 >> 正文
滨州交警紧盯涉酒违法的打击和宣传教育,现场查处酒醉驾43起
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有效化解交通安全突出风险隐患,预防和减少涉酒交通事故发生,滨州公安交警于5月13日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新一轮酒醉驾集中整治统一行动。
行动期间,全市交警紧盯涉酒违法的打击和宣传教育,显性用警,亮警灯、见警车、见警力,全市设置检查点73处,出动警力461人次,现场查处酒醉驾43起。
行动中,主要围绕饭店、酒吧、大排档等场所聚集地,集中优势警力开展不间断专项整治。同时,按照酒驾醉驾发生规律,实施错时查处、延伸查处,实现查处的全时段、全空间覆盖。
滨州交警将保持常态化、不定时、不定点严查酒后驾驶驾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形成严管态势;同时,提醒广大驾驶员朋友:拒绝酒驾,从我做起,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务必牢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案例曝光】
5月13日晚21时52分许,驾驶员孟某驾驶车牌号为鲁M2***6的小型汽车,在滨城大队设置的检查点以西约100米处突然靠边停车。大队骑警中队民辅警立即上前检查,并对其进行呼吸式酒精检测仪检测,经检测结果为89mg/100ml,涉嫌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民警随后将其带至医院进行抽血检测,目前案件正在处理中。
5月13日晚,经开大队在黄河四路某路段附近设卡开展酒醉驾集中查处行动。当晚21时45分许,一辆车牌号为鲁MF***9的小型轿车驶入检查关卡,执勤民警立即对其进行酒精检测。经测试,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49mg/100ml,涉嫌饮酒驾驶机动车。民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驾驶员王某某实施了处罚和批评教育。
5月13日夜间,高新大队在辖区开展酒醉驾交通违法行为查处行动,21点13分在新五路高十路段执勤交警对车牌号为鲁M****5的小型汽车进行检查时,发现该车驾驶人王某某涉嫌酒后驾驶。经呼气式酒精测试仪检测检测结果为58mg/100ml,已达到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标准,民警依法对驾驶员进行了处罚和批评教育。
5月13日20时40左右,惠民大队四中队民警在对车牌号为鲁M3***8的小型轿车依法进行检查时,发现驾驶人有酒后驾驶的嫌疑,随后对该驾驶人进行呼吸式酒精检测,检测结果23mg/100ml。民警对其进行询问,驾驶人翟某某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为什么酒驾发生事故的概率大
1、酒精会麻痹人体机能,包括视觉、触觉,影响判断和操作能力等,让驾驶行为变得危险。
视觉:一般人在正常状态下的视野可达到180度,但如果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08%,视野就会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驾车极易产生危险。
触觉:饮酒后,人的手、脚触觉能力会大大降低,可能导致驾驶人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判断和操作能力:饮酒后,人对声、光等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无法准确判断距离和速度。
疲劳程度:饮酒后,人会出现困倦、短暂睡眠等情况,无异于“闭眼开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2、酒精会麻痹人的心理,让驾驶人轻视甚至无视酒驾的危害。
自以为没醉:饮酒后,一些人容易出现超乎寻常的“自信”,自认为还能够开车,对酒驾危害重视程度不够、防范心理较差。
心存侥幸:一些驾驶人认为“不会那么巧碰上交警”,甚至还有驾驶人认为“就开一小段没事”。但谁也无法预料危险的发生,喝酒不开车是驾驶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安全意识。
关于酒醉驾这些误区需警醒
误区一
酒量大,喝一点不碍事
有的人觉得自己酒量好,休息一会儿即可驾车。事实上,酒驾认定标准与酒量大小没有任何关系,酒量大的人饮酒后即便神志清醒,血液中酒精含量也可能达到酒驾或醉驾标准。
误区二
酒后只需休息一会就能开车
有人认为,饮酒后只需要休息一会儿即可开车。事实上,酒精在人体内代谢过程较长,休息一会儿后血液中仍含有大量酒精,仍有可能构成酒驾或醉驾,危及交通安全。
误区三多喝水能稀释酒精
一些人认为,喝酒后通过多喝水稀释的方式,可以通过酒驾检查。其实这些方法只能降低口腔内的酒精含量,而呼吸式检测仪检测的是来自肺部的空气。此外,酒精在人体内代谢过程较长,短时间多喝水并不能降低酒精含量。
误区四药品、保健品引起体内酒精超标不算酒驾
一些人认为,只要没饮酒,服用药品、保健品等引起体内酒精超标不算酒驾。其实不然,只要摄入任何含有酒精的物品,并达到相关标准,都可能危及交通安全,构成酒驾或醉驾。
误区五
酒后骑摩托车不算酒驾
一些人认为,酒后驾驶摩托车不属于酒驾。实际上,摩托车属于机动车,酒后驾驶摩托车仍要受到相应处罚。
误区六
服用醒酒药后即可开车
一些醒酒药号称可短时间内有效降低血液酒精含量,以应对酒驾检查。事实上,醒酒药并不能起到快速降低体内酒精含量的效果,只能缓解酒后症状,并不能以此来躲避酒驾检查。
误区七
搭乘酒驾车辆出事不用担责?
有人认为:乘坐酒驾司机的车辆出了事故,酒驾司机负全责,同乘人员免责。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自己远离“酒驾”的同时,不仅要对酒驾人员及时劝阻,也不要搭乘酒驾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