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四川第二城”绵阳,正在悄悄追赶成都 >> 正文

“四川第二城”绵阳,正在悄悄追赶成都

发布时间:2025-05-14 15:47:24 来源:搜狐城市

2015-2024年10年间,成都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在省内“第二城”绵阳的5倍以上。但凭借首屈一指的科创能力和省域副中心的建设机遇,绵阳也在悄悄追赶成都。

十年来,绵阳GDP增幅达到149%,超过成都的121%;成都与绵阳的GDP比值,也从6.1倍下降到了5.4倍。

不仅如此,除了人口规模和外贸等极个别指标,绵阳正全面拉近与成都之间的差距幅度,包括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社会消费、资金总量等等。

中国唯一科技城的含金量,在悄然提升。

-01-

经济总量:

1个成都=5.4个绵阳

如果将省会城市与省内“第二城”的GDP比值,看作省会经济首位度的一个指标或维度,成都就是“当仁不让”的冠军,十年里一直高居全国省会之首。

但“四川第二城”并没有放弃努力。2015-2024年,绵阳经济总量从1743亿元增加至4344亿元,增幅高达149%,超过了成都的121%。尤其2017年以来,绵阳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三,经济总量占全省份额稳步提升,与“老大”成都之间的差幅也在缩小。

2015年,成都GDP总量是绵阳的6.1倍,2019年起缩小至6倍以内,2024年又进一步降至5.4倍。虽然成都至今仍难摆脱“一城独大”的标签,但其领先绵阳的幅度确实降低了。

绵阳有此增速,与其首屈一指的科创实力息息相关。绵阳是低调的科技届“扫地僧”,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一号,从嫦娥探月到天宫一号,很多重大科研突破的背后,都有绵阳的支撑(点击阅读)。

早在“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就承接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大批国家重点机构的落户,兴建了朝阳机械厂、江油钢铁厂等重点企业,诞生了中国“家电航母”——长虹等领军企业。

2000年,绵阳获批建设中国唯一科技城。时至今日,绵阳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2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25家,还有两院院士30位、占四川全省近半数。2024年绵阳研发投入强度高达5.26%,继续霸榜四川省内第一,高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绵阳结合自身科研优势,打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新型显示、磁性材料、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及无人机等八大新兴产业。从数据来看,绵阳无疑是摸到了门道,步入了快速增长通道。

如今,随着绵阳被确立为省域副中心、四川被明确为国家“战略腹地”,成都、绵阳又迎来重大机遇。绵阳力争“到2027年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成都发改委副主任则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成都“还不够大”。未来形势如何,依然留有悬念。

-02-

人口规模:

1个成都=4.4个绵阳

与缩小的经济差距不同的是,近年成都、绵阳的人口差距在不断扩大。

2015年,成都常住人口总量为1685.3万,相当于绵阳(471.6万)的3.6倍;2024年,成都常住人口增长至2147.4万,相当于绵阳(492.2万)的4.4倍。

这并不令人意外。天府之国的人口吸引力,是全国大部分城市都望尘莫及的。七普数据显示,成都2010-2020年增加581.89万人,仅次于深圳、广州,排名全国第三。省内城市大都陷入人口负增长,绵阳人口增量25.43万,已能排进全省前三。

过去几年,在全国人口负增长、中西部人口回流的大背景下,成都人口集聚度进一步提升。2024年,成都常住人口2147.4万人,占全省比重25.7%,较七普时期提升0.7个百分点,较十年前提升5.2个百分点。

如今,成都的人口规模,已经快超过北京、晋级全国第三了。2024年,成都人口总量仅比北京少了35.8万,而七普时期它们之间的差距还有95.5万,四年缩小了近60万。成都快速发展的经济产业、不断提升的城市能级、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天府之国的地理物产和安逸休闲的城市特质,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当然,绵阳凭借首屈一指的科创实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是可圈可点。全市不到500万的人口规模,人才总量达91.7万名,占比将近1/5。过去三年,绵阳累计引进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约8万名,成为绵阳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强助力。

-03-

人均指标:

1个成都≈1.2个绵阳

除了人口规模外,绵阳许多指标都在拉近与成都之间的差距。

比如人均GDP——2024年,成都人均GDP为109669元,是绵阳(88257元)的1.2倍,较十年前的1.6倍有所缩小;

比如消费数据——2024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35.3亿,是绵阳(1937.9亿)的5.6倍,十年前则为6.2倍;

比如财政收入——2024年,成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9.5亿,是绵阳(216.7亿)的9.0倍,十年前为11.1倍;

比如资金总量——2024年,成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2659亿,是绵阳(7781亿)的8.1倍,十年前为10.2倍;

再比如最能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人均收入——成都2022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931元、54897元,分别是绵阳的1.36倍和1.22倍,较十年前的1.43倍、1.23倍也有所缩小。

比较例外的是外贸——成都2024年进出口总值8390亿元,是绵阳(310亿元)的27倍,较十年前的19倍进一步扩大。省会城市的交通枢纽优势绝非普通地级市可以比拟,更何况成都是国内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中国航空第三城”的含金量不容小觑。

总体来看,除了人口、外贸等个别指标,过去十年绵阳在持续缩小与成都之间的差距幅度。成都依然是四川的绝对顶梁柱,但“第二城”绵阳也在悄悄壮大,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资料:

[1]各地统计局

[2]成都很“大”,但“还不够大”.四川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QzRenC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闽ICP备18024570号 泉州人才网-大泉州人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