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纪念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诞辰120周年 西南大学上演《大地之子》 >> 正文
纪念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诞辰120周年 西南大学上演《大地之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壤不求索取,但求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钦佩,时时启发我思考——应该怎样对待工作、对待生命!”
5月8日晚,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立人报告厅,当舞台上一位拄着拐杖、头发花白的“老人”喃喃自语,读出自己的日记,台下观众被他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西南大学已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前夜,西南大学档案馆以一场根据侯光炯真实事迹创作的情景剧《大地之子》,深切缅怀这位已经去世29年的人民科学家。
粉碎西方“卡脖子”封锁,创造橡胶种植神话
话剧《大地之子》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把侯光炯一生的闪光点展现在舞台上。
侯光炯出生于1905年,为上海金山人,他出身贫寒之家,上完小学后,家人无力再供他升学。听说南通甲种农校实行考试录取、免费就读,12岁的侯光炯便在1917年初秋告别家人,独自乘长途汽车去南通甲种农校求学。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学农、爱农、为农,为土壤科学发展贡献一生,艰辛而又坎坷的道路。
1935年7月,侯光炯代表中国出席了在英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成为登上国际土壤学会讲台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他在大会上用英语宣读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水稻土”概念,开世界水稻土研究先河,受到国外同行瞩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正在美国考察的侯光炯婉拒国外同行的高薪挽留,并剃光头发明志,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决心农业报国,在养家糊口都难、没有实验设备的情况下,坚持土壤研究,力争为老百姓增加“口粮”而奋斗。
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侯光炯从四川大学调整到刚成立不久的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封锁,橡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西方学者认定“橡胶林只能在北纬17°以内种植”,断定中国这“脖子”被“卡”定了。
侯光炯不信邪,带领20余名青年师生,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向国家提出种植橡胶计划并获得成功,使得橡胶种植移至北纬26°,改写了世界橡胶种植史的神话。
“早点起来,干晚一点,就能为人民多还一点债”
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经年逾花甲的侯光炯,为将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决心到农村去长期蹲点,“把有生之年剩下的分分秒秒都献给农业现代化建设。”
1978年,侯光炯选择了土壤种类众多、代表性强的四川长宁县农村蹲点搞科研,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自然免耕研究所,推广自然免耕技术。他一蹲就是18个年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蹲点岁月里,他的时间表上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常常工作到凌晨3点半。剧中,侯光炯对弟子们说:“干工作就要有这种3点半精神。”
作为著名科学家,他得过很多荣誉和奖励,但侯光炯认为这些荣誉和奖励是人民给的,是“债”,自己的时间本钱不多了,希望从有限的时间里多争取一点,为土壤科学多作点贡献,“早点起来,干晚一点,就能为人民多还一点债!”。
剧情中有这样一幕,他刚到长宁,看到村小的院坝里,农民放养着鸡鸭,到处都是鸡屎牛粪,他捐钱给村里,为学校修了围墙;儿童节,他掏钱给从没吃过蛋糕的全村孩子买蛋糕;一位农民的孩子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而求助于他,他翻完身上的所有口袋,连分分钱都掏出来,而第二天,他要给女儿回信,却凑不够买一张邮票的8分钱……
他自己住在茅屋、庙宇、破烂的乡公所,吃着最简单的粗茶淡饭,抽着8分钱一包的“劲松”烟,衣食住行与当地农民根本没啥区别。
1989年,侯光炯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增加两级工资,他却每月留下369元,余下的371元全部用来设立土壤学青年科学奖励基金和交纳党费。他还将3万元稿酬全部捐赠给学校作为科研教育经费。
199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并重奖10万元。在颁奖大会上,侯光炯当场宣布:“这10万元我一分钱也不要,将它全部用作农业科普博物馆的建设和办免耕技术培训班,让这笔钱再为国家作贡献。”
“看着都是小故事,处处都是大情怀。”该剧编剧、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介绍,剧中所有故事都来自侯光炯的日记、弟子们的回忆和档案,全是真人真事。
郑劲松介绍,年近90时,侯老还在长宁农村蹲点,生病了也不愿意住院治疗,好几年的春节都没回北碚,目的是要指导农民春耕,因为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他研究水稻土深深影响了袁隆平
举世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一位“大地之子”,自诩“老农民”,和侯光炯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袁隆平1949年考入相辉学院,该校在后来并入西南农学院,1953年毕业。侯光炯1952年从川大调入,虽然不是一个专业,但袁隆平听过侯光炯的课,打心眼里崇敬这位老师。
《袁隆平口述自传》曾记载,侯光炯提出的水稻土概念和土壤肥力学,对袁隆平日后攻克杂交水稻育种难关影响深远。袁隆平一直记得这位前辈,尤其是侯老师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的执着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自己。
据悉,本次演出活动由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主办。《大地之子》自2018年创排以来,每年在校演出,曾入选中国科协2024年度科学家精神舞台剧重点推介剧目和重庆市第九届大学生戏剧演出季,获原创剧目奖和优秀演员奖。
上游新闻记者宋剑周本帅部分资料照片由西南大学档案馆提供
编辑:陈璐责编:廖异,林祺审核:阮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