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马拉松赛事吃报名费利息?谁的心机 >> 正文
马拉松赛事吃报名费利息?谁的心机
4月20日跑完三江半马后,我上半年的赛程就剩6月15日的贵阳马了。当时还纳闷,贵阳马怎么还不启动呢?
直到4月29日,贵阳马开启报名。每年中去贵阳跑场马,从2018年起,已成为我的惯例。跑过的四届中,有两次热,晒脱了皮,另外两次凉一些,比较舒适。
今年贵阳马报名有些变化,还是新中体赛事,却不用第一赛道APP报名了,搞得我还有几分不适应。毕竟在第一赛道上报名,只要以前报过,往后便是一键搞定。
这次换了政府部门的小程序和APP了,我耐着性子填了资料,在上传证书时遇到点问题,显示成功了,可我点击,却看不到证书,只是一点点证书的颜色。随后缴费,却一直没收到报名成功的提示信息,真不知道报名是成功了,还是没成功。
在赛事报名节奏上,我个人更喜欢早些搞定。国内赛事,三个月左右的有一批,更多的短平快,在一两月内,从报名到开赛。
国外马拉松,报名周期相对长些,半年左右乃常态。像刚结束的大满贯赛事伦敦马,今年刚结束,明年的就可以报名了。我跑过的多场国外赛事中,基本大都在半年左右。
成都马在国内是完全遵循国际惯例的,也是其作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的“遗产”。每年赛事一结束,就宣布来年档期,以及报名时间。
近两年,成马都是4月中旬开启报名,报名时间一个月,也够长,再过一个月出签。出签后,距离比赛还有足足四个月。这样的时间安排,显得赛事很从容。
活动与品牌
在国内,由于马拉松兴起时间还不够长,这几年还不断有赛事创办,各地对马拉松的认知、定位,也是迥然不同的。
加上政府主导,一般都先考虑马拉松能否结合时下城市需求,这样才有举办的理由和动力。比如今年,促消费就是办马拉松的热词。
马拉松成了城市每年要办的一次活动,其重要性取决于城市体量。但不管从哪方面讲,办一场马拉松的影响力,都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
时间长了,城市能够意识到办马拉松的好处,这就成为传统。马拉松年复一年地办,有心的地方,就将马拉松作为品牌来塑造,一旦形成品牌,那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局面了。
大家也都知道,有些比赛办着办着就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赛事,作为城市品牌,不管外部有什么变化,一般不会受到影响的。没形成品牌的话,就不会那么稳定,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比赛说没就没了。
像某一线城市,前一年比赛还热火朝天,市级、区级一大把,第二年就一片萧条,仅剩两场。这也充分表明,疫情对马拉松都没那么可怕,最可怕的是这种一时兴起的任性。
去年底,主管部门曾要求各地上报今年要办的马拉松赛事,在名单上的,今年才可以办,不在名单上的,不能办。既然在名单上了,已经确定要办,那就应该朝着建设品牌的方向努力,将自身做大做强了,便不再怕换个领导一切重来的尴尬了。
当然赛事品牌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将报名时间提前只是一个很小的点。拉长战线,对于赛事、跑者、赞助商、运营商各方而言,都将更充分的时间去准备,更充足的空间去施展。
时间与空间
我们有不少赛事,主办方剩下两三个月甚至更短才启动招标,一切流程都是特种兵式的。这样的马拉松,所有工作都要抢时间,容易出问题,也不利于赛事形成品牌。
成马这样提早半年多启动,预示着赛事各方面的稳定,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赛事还是做不到的。可喜的是,陆续有些赛事在跟进,比如西昌马,11月初的,最近也启动了报名。
不知上马成为大满贯候选赛事后,今年在报名时间上,会不会像成马这样。以前,上马的启动都比较晚,而且报名时间就短短的三五天。
想做好一场马拉松,必然是需要充足的时间。马拉松涉及到多部门协作,时间多些,沟通更细致,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些。急匆匆的节奏,保不齐哪个环节就没衔接好,恰恰比赛中又出了篓子,那麻烦就来了。
有充足的时间周期,赛事可以做更多的事。马拉松不只是比赛日,结合当地情况,可以去做一些配套活动。让马拉松的内涵得以丰富,能带给跑者更多魅力,增强赛事粘性。
而且,参加一场马拉松,不但有身体上的准备,也有心理上的建设,这是个过程。将参加一场马拉松搞得跟吃个快餐似的,仪式感少了,也不健康。
有部分跑者反感赛事战线拉长,是觉得赛事收了报名费,一大笔钱,利用这一段时间理财,会有不少收益,好像自己吃了很大的亏似的。这就有些矫情了,办场马拉松,大赛千万级别,中小赛事也达到了几百万,我真不知道哪个赛事会费尽心机,在报名费从缴费到退费的时间差上做文章的。
不要觉得你报名一场马拉松,赛事总想着占你便宜,事实上是你在占赛事便宜的。成天持此论调的,干脆别报名,谁还能吃到你的利息?/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