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8000件调解实践,书写案卷上的民生答卷 >> 正文
8000件调解实践,书写案卷上的民生答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鹿青松
“上午开完庭,再抓紧讨论一下劳务纠纷的调解方案。”清晨的阳光洒在办公桌上,孙瑛正与团队成员讨论一起劳务纠纷案件的调解方案。案头堆积的卷宗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记录着她16年司法一线的坚守与付出。从初出茅庐的法律新人,到化解矛盾的行家里手,现任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的孙瑛,用专业与温情诠释着新时代法官的担当。
“作为法官,要尽最大努力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某生活服务公司与几百名业主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曾如一团乱麻,让各方焦头烂额。涉案小区业主委员会重新聘请物业公司,并要求某生活服务公司退场,某生活服务公司拟将800余位欠缴物业费的业主诉至法院。
孙瑛敏锐地意识到,这起纠纷涉及业主众多,潜在诉讼案件数量庞大,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更大矛盾。于是,她摒弃“一判了之”的传统思路,提出“示范判决+类案调解”的解纷路径。她严谨审理了2起典型案例,用生效判决为后续调解立起“标尺”,又积极对接5家调解组织,选派资深调解员与法院法官组建起一支“调解天团”,分组推进调解工作,多管齐下打破僵局。
然而,调解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业主们的欠费原因五花八门,对某生活服务公司抵触情绪强烈。于是,孙瑛指导调解员运用“情理法”相结合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缴纳物业费的法律义务和欠费后果。遇到态度强硬的业主,孙瑛便带领调解员一次次叩响他们的家门,用将心比心的话语化解对立情绪,“我明白这些年大家心里憋着火,可咱总得想个法子,坐下来好好谈谈怎么平息纠纷,才是实实在在的解决之道。”
在孙瑛和调解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业主愿意坐下来协商。最终,215件纠纷通过调解解决,另有341名业主主动结清了欠费,某生活服务公司撤回对556名业主提起的诉讼,这场可能演变成“持久战”的矛盾纠纷终于得以实质性化解,该案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
近年来,孙瑛带领市南法院立案庭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探索多元解纷新机制。积极扩展多元解纷“朋友圈”,联合青岛仲裁办打造“法仲衔接工作室”,与31家调解组织深化诉调对接机制,吸纳调解员500余人,8000余件纠纷通过调解解决。打造实质解纷精品,发布“南法枫和”典型案例30余篇,主动走进辖区企业、街道开展普法宣讲20余次,持续推动多元解纷触角向基层延伸。
“践行为民宗旨,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诉服工作是法院工作的第一道窗口。孙瑛深知,每一位当事人都带着诉求而来,这里不仅是法律程序的起点,更是司法温度传递的第一棒。
一个寻常工作日,一位聋哑老人神色焦急地走进诉讼服务中心,双手不停比画着什么。孙瑛见状,立刻拿起纸笔与老人耐心沟通。原来,老人多年前与前妻离婚,女儿由前妻抚养并出国生活,如今老人偶然得知女儿回国的消息,渴望与女儿相见,却苦于没有联系方式,无奈之下来到法院寻求帮助。
孙瑛立即组织“党员先锋岗”干警帮助老人寻找女儿,但线索有限,几经辗转还是没有进展。面对这种情况,孙瑛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我们多努力一分,老人与女儿团聚的希望就大一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联络,孙瑛终于成功联系上了老人的女儿。随后,在孙瑛的积极协调下,老人与女儿迎来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首次见面。那一刻,老人眼中满是泪水,女儿也泣不成声。孙瑛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司法为民就是要让这样的时刻多一些、再多一些。”
为了让更多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感受到司法温度,孙瑛带头创建了立案庭“党建引领、温情诉服”品牌,强化诉服人员管理,打造标准化服务窗口,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温度的诉讼服务;优化升级“四中心一平台”建设,完善“一网通办”、一站代办等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诉讼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积极推动“有爱无碍”诉讼服务建设,设置涉残案件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导诉服务,有效保障涉残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市南法院立案庭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诉服有温度,立案无投诉”先进集体。
“诉服无小事,事事关民心。我们要让每一个走进法院的人,都能感受到尊重和关怀,用‘有爱无碍’的司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孙瑛坚定的话语,彰显着她司法为民的初心与恒心。
“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啃个明白”
有这样一起案子让孙瑛印象深刻: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孙某等58户业主与某置业公司分别签订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合同约定交房日期为2021年3月。然而,受市场环境影响,某置业公司未能如期交房,约定某置业公司分三期向业主支付逾期交房违约金。但因资金周转困难,某置业公司未按约定付款。58位业主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支付拖欠的违约金。
面对这起群体性纠纷,孙瑛第一时间进行分析研判。案件看似清晰明了,置业公司违约事实清楚,责任认定明确,但以公司当前捉襟见肘的资金状况,即便判决业主胜诉,后续赔付也将困难重重,案件很可能批量进入执行程序,增加业主诉累的同时,还可能将公司逼入绝境,导致“案结事不了”的尴尬局面。
“这起案件涉及人员多、化解难度大,但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啃个明白”。带着这份决心,孙瑛开启了“攻坚克难”之路。她多次约谈置业公司负责人,同时积极与税务、不动产登记等部门协作,全面深入摸排公司资产状况。调查过程中,孙瑛发现了关键线索:该公司因涉诉导致账户被冻结,但其在市中心地段拥有可供处置的地下车位资源。
综合考虑后,孙瑛创新提出了分类解决方案:市中心车位资源相对紧俏,对于有车位需求的业主可采取车位抵扣违约金的方式进行赔付;对于没有车位需求或坚持要求支付违约金的业主,公司积极向总部汇报资金缺口难题,尽快确定还款时间。
方案有了,落地执行更是关键。孙瑛多次牵头召开三方座谈会,逐一与业主沟通协商。经过耐心释法明理,部分业主同意以车位抵扣违约金,其余业主也与置业公司达成调解,重新约定付款时间。这起“剑拔弩张”的纠纷终于朝着妥善解决的方向稳步迈进。
案件结束后,孙瑛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她以该案为切入点,向有关部门制发司法建议,推动房地产领域矛盾纠纷从“事后处理”转变为“过程监管”,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
在她看来,办好一个案件只是起点,让更多类似纠纷得以妥善解决,才是法官对法治建设最深沉的告白。多年来,孙瑛做实理论调研,发表多篇高质量理论调研成果,并成功入选青岛市法院调研人才库,其撰写的论文《法律视角下安全保障义务裁判规则构建》在CSSCI来源期刊《法律方法》发表。
孙瑛的故事,是对“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生动诠释,她的故事,让我们相信:法律不仅有刚正不阿的脊梁,更有温暖人心的胸膛。